一、无
二、细
三、间
“间”,《说文解字》说它“从门,从月”,徐锴进一步解释说:“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也。”从造字原理上看,“间”该是个会意字,会间隙之意。
从早期的简牍书到后来的汉碑,古代隶书中的“间”,其中部多数都是写做“月”而不是楷体常见的“日”的。
(上面三图,从左到右,依次取自北大藏西汉竹书、《曹全碑》和《礼器碑》,三个“间”字均从“月”)
《张迁碑》中不止一个“间”字。从前的日课中我们曾经临写过的一个,也是从“月”的:
但今天我们临写的这个“间”字,似乎结构有些奇怪了。
何绍基、邓散木两位书法家的临本,都把“间”字中间的“月”写做“一”下一“日”的结构。
从拓片上来看,这不能说是他们的臆造。原碑上的字形很可能就是这样写的。
只是,这个字形是怎么产生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得从帖写的角度去寻找答案。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字:
这是从前的日课中我们写过的两个字。左边一字为“职”,右边一字为“聪”。这两个字的义符都是“耳”。
但《张迁碑》在书写两“耳”的时候,因为改变了笔画的连断关系,都从中拆出了一个独立的横画来。
把最上面的一横拆做一个独立的笔画来写,似乎是《张迁碑》的一种书写习惯。而这种个人化的书写习惯,在临帖的时候不能盲目模仿,因为它缺乏文字学上的合理解释。
四、征
这一课的四个字里,最难把握的要数这个“征”字了。它难写在哪儿呢?我们先来看下面一组图:
上面四个“征”字,辑录自四块不同的汉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中间的“王”,三横都有斜行扛肩的趋势,并非水平放置。
一般来说,横画斜行扛肩多见于楷书、行书,而在隶书中则较少。隶书的横画更倾向于水平放置。
那为什么这个“征”字成了例外呢?
原因是,“征”字的左中右结构中,左边的“彳”和“王”上的“山”,笔势都没有摆正,而是右倾的(至于右倾的原因,“彳”是执笔书写的生理结构使然,而“山”则受到篆体遗意的影响)。
如果我们写完“彳”和“山”之后,不顺势把“王”写做斜行扛肩的姿态,那会跟前面的“彳”和“山”会形成笔势上的冲突。
我们将《熹平石径》中的这个“征”字跟前面那四个字对比一下就能看清楚:《熹平石经》的“王”,横画不扛肩。相应的,“彳”和“山”也要做出调整,削弱其右倾的姿态。
《张迁碑》令人犯难的地方就在这里:一方面,它坚持“彳”和“山”的书写要右倾,惟其如此,才不至于令所有的笔画都摆得太正而失去生气;另一方面,它又要把“王”和“攵”摆正,以维持“征”字的稳重的格局。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