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霑,号悟真轩主。书法家、画家、诗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新加坡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帛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艺术联合会理事、中国国画研究院院士、凤凰书画院院士、西泠印社特约书法家、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老年书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协会会员。

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时时临池,研习不辍。师从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慧珺先生,初苦临欧楷《九成宫》等欧楷名贴,后又临习王羲之、赵孟頫、钟绍京等行书、小楷、隶书各帖及魏碑等。

作品被收录于《全球华人诗书画名家作品集》、《大国精英》《中国书画研究院名鉴》《中华书画名家大典》、《当代中国名家文人书画集》、《中国书画才情展示作品集》、《中国当代书法家博览》、《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美术》、《书与画》、《中国花鸟画》、《中国书画报》、《书法报》。

曾在北京、天津、黑龙江、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广州、西安、韩国、新加坡、意大利佛罗伦萨、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十余次。被中南海、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京西宾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美术馆等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2005年,获全国第八届电视书法比赛一等奖。
2005年、2006年、2007年,入选第七、第八、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
2008年,入选《现代国际临书大展》。
2009年,入选中国书画研究院在日本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
2010年,入选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日书法交流展》。
2011年,作为中国书画家代表团成员出访香港,作品入选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当代美术书法精品展》。
2012年,入选《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2014年12月,隶书作品入选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书法展。
2015年11月,帛书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其中一幅作品被收藏。
2016年7月,应外交部邀请为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创作帛书作品。
2015年,应邀为国务院册封西藏第十二世班禅书写汉文金册。
2016年,应邀为中央军委办公大楼创作书法作品。同年9月,为中南海怀仁堂创作书画作品。
2017年,应邀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创作书画作品。
2018年至2020年,应邀为政协办公厅、统战部、钓鱼台国宾馆创作书画作品。为政协、外交部等领导人出访创作礼品。

发表论文

1. 水墨情怀 文艺研究2005年3期

2. 今看六朝士人不屑碑志看兰亭 光明日报2006年12月4日

3. 六朝时期的佛教与书法(台)性与命2006年第9期

4. 任霑先生随感 书法2007年第1期

5. 互联网资源与书法研究 书法2007年第2期

6. 北碑中的篆隶真书杂糅现象与道教有关吗? 中国书法2008年第1期

7. 南北朝的细书 〈台〉故宫文物月刊287期

8. 新角度看王羲之书法鉴藏 〈台〉故宫文物月刊292期

9. 马王堆帛书所反映的吏阶层的书法〈台〉故宫文物月刊297期

10. 敦煌看题壁之风 〈台〉国文天地2008年9期

11. 马王堆帛书在书法史研究上的意义 书法导报2008年1月26日

12. 敦煌的抄经活动 中国书法2009年第12期

13. 宋代翰林书待诏及其活动考述 美术研究2010年第3期

14. 元刻王羲之《王略帖》为黄庭坚米芾伪添考 收藏家2010年第2期

15. 汉代官吏择取升迁与书法之关系初窥中国书法2011年第4期

16. 杜甫与书法三题 中国书法2012年第4期

17. 唐代选官“四才”制度与书法的关系初探史学月刊2013年第3期

18. 唐代书法家邬彤小试文献2014年第1期

19. 宋代御内供奉草书辩光事迹探讨 中国书法2015年第2期

20. 唐代“名片”及其书法中国书法2016年第5期

21. 武则天书法浅见中国书法2018年第7期

帛书或称之为缯书、素书,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常与简牍并列称为竹帛。《墨子·明鬼篇》:“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在这段有名的文字中,竹帛并不是一种古代书籍的名称,而是一种记录文字的载体。竹乃竹简、简牍之省称。帛乃缣帛,即古代丝织品的总称。所谓“书之竹帛”,也就是用文字在简牍和缣帛上记录下来的意思。

帛书出现和使用在竹简、木牍盛行的时期。《墨子》中写到“书于竹帛”,就是指写在竹简和燃帛上。缣帛书要比竹简方便得多,因为缣帛柔软而光滑,而且书写时易着墨,幅面大小也可以根据文字多少任意裁切。《字沽》上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意裁绢”,意即如此。帛书的形态,一般是一篇文章为一段,每段叠成一叠或卷成一束,称作“一卷”。如今的图书称“卷”,就来源于此。后来发展为在缣帛的下端或左瑞裹上一根木轴,作为支撑,既挺括又易查找。缣帛书实际上是卷轴装的前身,也是卷轴装的一种。

马王堆帛书是秦汉之际隶书墨迹书于缣帛的大宗实物,其内容数量之众多,书体种类之丰富,是研习秦汉之际隶书的书体演变,研创秦汉简帛书法绕不开的珍贵资料。马王堆帛书的书写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篆隶、古隶、汉隶三种,每一种书体内又因书手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书体风格。

马王堆帛书由于数量众多,且每篇抄写的书体风格各不一样,故早在原帛书整理小组给帛书定名时,就有根据字体分为“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的,以至人们都误以为马王堆帛书中有着典型的篆书抄本。其实,马王堆帛书整体上说都是隶书,只是其形态各不一样而已,故我们曾将马王堆帛书的字体分为篆隶、秦隶(或叫古隶)和汉隶三种。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不仅是继汉代发现孔府壁中书、晋代发现汲冢竹书、清末发现敦煌卷子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古文献发现,而且是和清末以后陆续发现的甲骨、金文和简牍书体同样重要的中国书法史研究的珍贵资料。由于帛书抄写的时代正值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隶变时期,故其独特的书体风格、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巨大的艺术价值,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书法界同仁对之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和专注的临摹、研究和创作。

马王堆帛书大都用墨抄写在生丝织成的黄褐色细绢上。绢幅分整幅和半幅两种,整幅的幅宽约四十八厘米,半幅的幅宽大约二十四厘米。帛书出土时,由于受到棺液的长期浸泡,整幅的帛书都因折叠而断裂成了一块块高约二十四厘米、宽约十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帛片,半幅的则因用木片裹卷而裂成了一条条不规范的帛片。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全书达一万字,抄录于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的长卷之后。帛书揭裱后分为24页,黄褐色,多有残破,共计有462行,它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它详细记载了医方283个,药名254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在各科疾病的记载中,最多的是外科疾病,诸如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痔病等等,而妇科疾病则仅有婴儿索痉一个病名。帛书所记的医方中,均以用药为主,包括外用、内服等法,此外还有灸、砭、熨、熏等多种外治法及若干祝由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以前的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发展的水平。

帛书字体的不同形态,给中国书法发展史的研究,特别是给隶变研究提供了绝好的第一手材料。书法界一般都认为,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西汉晚期,精熟于东汉末期。随着地下资料的不断出土,这种传统的看法都在逐一地进行更正。例如对隶书起源问题的研究,裘锡圭先生更是在其《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八年版)一书中指出:“隶书在战国时代就已基本形成了。”而且关于隶书的起源,现在已至少追溯到了春秋末年的山西候马盟书,常耀华先生曾专门撰写了《开隶变端绪的东周盟书》(载《中日法史论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一文,明确提出:“东周盟书宜为隶变之滥觞”。他指出,盟书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藏头露尾、有轻有重、有肥有瘦的新型笔划,例如撇、捺笔划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篆引缠绕的笔法,改变了笔划的基本走向,由上下运转变成左右舒展,从而使篆书的扭结得以解放,使字势由二维向着四维空间扩张,形成八面来风之势”。由此可见,隶书的起源,保守一点地说,也应定在春秋晚期,即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为宜。

马王堆帛书,一九七三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M 3东椁箱内编号为东57的长方形黑色漆奁中。帛书内容包括《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九主图》《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周易》及佚书(《二三子问》《系辞》《要》《缪和》《昭力》)、《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阴阳五行》甲篇(或称《式法》)、《阴阳五行》乙篇、《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刑德》甲篇、《刑德》乙篇、《刑德》丙篇、《相马经》、《出行占》、《木人占》、《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或分称《房内记》《疗射工毒方》)、《胎产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太一祝图》、《驻军图》、《地形图》、《卦象图》、《箭道封域图》、《府宅图》、《居葬图》、《宅位草图》、《宅形宅位吉凶图》、《城邑图》、《物则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