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今天是2022年的最后一天。

全国的中小学生在网课中草草结束了一学期。期末考试留到下学期开学考,这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从未有过的。这个寒假注定是考验父母育儿能力和孩子自控能力的练兵场

关于自控力的话题,这几个月我借着拆解《自控力》这本书,已经写了很多文章。之所以写“自控力”,也是基于我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妈妈的痛点。我也曾为孩子不够自律而苦恼,我也曾因为生气、失望而对儿子恶语相向。

中青报曾做过一项调查。在2006名18-35周岁的青年中,有高达90.6%的受访者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压式教育。

很多父母认为这叫“激将法”,打击孩子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还有不少父母会担心,总是表扬孩子容易让孩子骄傲自满,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没办法进步。所以要通过打压式的语言来时刻提醒孩子,加强自我管理。

即便像我这样懂很多育儿道理的父母,跟孩子发生冲突时,仍然会自我防御式地说出那些打压孩子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压式教育在中国极为普遍。

就连著名导演姜文,纵然他获得无数国内外电影大奖及提名,有着常人难以超越的成就,在谈及他的母亲时,仍然满是伤痛与遗憾:

“我一生也没能得到母亲的一句夸奖,这是我人生中最遗憾最难过的事。”

打压孩子的话,有用吗?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自控力》这本书中,麦格尼格尔博士告诉我们,打压式教育极少能激发孩子的斗志。更多地是让孩子产生愧疚的心理。而愧疚感恰恰是破坏自控力的元凶。

打压式教育下产生的愧疚、罪恶、恐惧、悲伤等心理不仅不会让我们变得更自律,反而会让我们更消极、失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够真正培养孩子自律呢?在这个漫长的寒假即将到来之际,聊聊这个话题,很合时宜。

1、自控力不是逼出来的

1、自控力不是逼出来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越是逼着自己不去想一件事,就越容易想到它?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还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越是父母不让做的事情,孩子越是想要去做。

人们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这种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识中。你无数遍地默念自己“不能玩游戏,不能玩游戏”,结果大脑却被强化了,越发放不下游戏。

自控力逼又逼不来,放也放不下。这该怎么办呢?

倒不如,接纳自己的感受。学会与自己的欲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平相处”。

当你不再试图控制它们、对抗它们的时候,它们反而不会再来烦扰你。

那么你可能会问,和平相处是不是就意味着完全失控,完全臣服于“欲望”,向“欲望”妥协呢?

并不是。依然有一些小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在“不较劲”的情况下,锻炼自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接纳你的感受,但不一定要相信它

2、接纳你的感受,但不一定要相信它

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这本书里提到一项针对吸烟者的实验。参与测试的吸烟者被要求去感受自己对抽烟的渴望,而不是去改变或摆脱这种习惯。只是好好地观察自己,看看想吸烟的时候,自己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冲动,身体会有哪些不适……

实验结果发现,被要求体验“渴望”的人吸烟冲动明显减少。

心理学家对此解释道:“无论你是否臣服于冲动和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都会消失。接纳它,会让你的情绪得到放松,反而更有利于消除冲动和欲望。”

这个方法不仅仅对戒烟有效,对任何一种上瘾的事情都有效。

我们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这个想法很重要。

当孩子又忍不住住想玩游戏的时候,父母不妨教孩子这样想:

“好吧,这个念头又来了。让我仔细感受下渴望玩游戏是种什么感觉?脑袋里总是会出现这个想法,我好像无法集中注意力……我好像正在给自己找妥协的办法……”

“可这些并不见得是我真正需要的。它只是大脑思维的一种惯性方式,我并不见得一定要这么去做……”

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不是臣服自己的感受。

千万不要让孩子陷入自责或习得性无助的情绪中,觉得自己想玩游戏是很罪过的一件事情,觉得自己就是个糟糕的人,总是避不开这些糟糕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思维方式的转变,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

3、思维方式的转变,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

前面我们说到,“我不要”的念头实际上是在压抑自己,会让人产生紧张感,更加欲罢不能。

同样是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

(1)用有同样效果的健康习惯来替代不健康的习惯

比如,我想戒咖啡,就用喝茶来代替喝咖啡。我想吃零食,如果吃黄瓜也可以接受,那就试着用它来替代一些高糖高热量的零食。

(2)做一些有趣有益的事来代替无聊消极的事情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你关注的有趣的,有积极意义的事情越来越多,自然就没有多少时间消耗在无聊消极的事情上。比如,有的同学迷上了听歌和打球,于是成功戒掉了游戏。相比较游戏,听课和打球确实是更积极的活动。

(3)正向表述自己的想法

比如,提醒自己“不要迟到”,可以换一种方式告诉自己“提前5分钟到”。这听起来好像没太大不同,但你会发现自己更有动力了。因为你在悄悄地把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变成了一场能获胜的比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自豪感更能够激发自控力

4、自豪感更能够激发自控力

人是一种有社会归属感的高级动物。被群体认可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诉求。这对于培养自控力来说,真真是个好消息。

一个人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更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倒逼自己自律。比如,预想到自己努力实现目标后会受到他人的赞美和认可,这会让人心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推动你坚持到底,获得成功。

当然,预想自己不好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谴责也有类似的效果,但是效果明显不如前者。一项实验显示,那些想象自己抵制了蛋糕的诱惑后感觉很自豪的人里,有40%的人接下来真的抵御了蛋糕的诱惑。但想象自己吃了蛋糕心生愧疚的人,最后抵御蛋糕诱惑的人数比例明显偏低。

内疚感会减少心率变异度,降低意志力的生理储备。而自豪感会保持甚至加强这种储备。关于心率变异度,我在《心理学著作<自控力>,其实是一本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对话的工具书》一文中有详细解析。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自豪感更能够激发我们的自控力。那么如何让孩子借鉴呢?

一个很好的培养自控力的方法是——向值得你信任的人,公开你的自控力挑战目标。

“我想坚持100天,每天背30分钟英文单词。”

“我想每天6:30早起晨读,坚持21天。”

营造一种环境,让自己觉得被监视,或者有机会向别人报告自己的成功。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努力,支持你的进步。这种预期的自豪感会带给你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太多的励志文章告诉孩子们要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父母、老师告诉孩子,做得不够好是因为自控不够。追求上进的孩子们紧接着就会定下更多“下次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目标。

可下次就能控制好自己了吗?很可能不会。

不要和自己较劲,这是我在学习麦格尼格尔这段关于自控力解读的最大感受。学会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想法,才能更冷静、理性地选择相信什么,要做什么。

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中提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我仿佛对这个顺序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是魔斯妈妈,也是育儿界的积极践行者。我用码字记录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历程。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