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去世后,远在纽约的林语堂写了一篇《鲁迅之死》,开篇便直言道,对于鲁迅的死,他只有“惊愕”,没有“悲悼”,随即又解释道:“鲁迅不怕死,何为以死悼之?”
鲁迅与林语堂,从惺惺相惜到恶语相向,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同为文化先锋,鲁迅和林语堂也曾相互欣赏:鲁迅说林语堂是中国最好的四位作家之一;林语堂说鲁迅是中国思想最深刻的人,没有之一。
二人反目要从一场饭局说起。有一次,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因拖欠稿费被鲁迅告上法庭。李小峰自知有愧,还清欠款后又摆了一桌酒席向鲁迅赔罪,并找来几个共同好友作陪,其中就有林语堂。
席间,林语堂想打个圆场,就说都怪另一个叫张有松的书商从中撺掇,才闹出了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天大的误会。没想到,鲁迅却当场翻脸与林语堂吵起来,二人不欢而散。
鲁迅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
好脾气的林语堂也不甘示弱,在日记中写道:“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鲁迅说林语堂“鄙相悉现”,林语堂说鲁迅“已成神经病”,曾经的好友,竟然因为一场饭局相互对骂,实在令人唏嘘。
“饭局事件”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索,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二人性格不同、理念不同。
林语堂幼时生长于教会家庭,长大后又留学于欧美各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他,推崇“幽默文学”,文字中颇有“小资味道”。
鲁迅心系国家和革命,认为“幽默会消解掉黑暗统治者的残忍和冷酷”,林语堂推崇所谓的“幽默文学”,是置国家存亡于不顾的享乐主义做派。
同样的,林语堂也看不惯鲁迅的文学理念,认为他不翻译主流的英美文学,却跑去翻译俄国文学、波兰、捷克的诗歌,其实是一种故作姿态的“赶时髦”。
说到翻译外国文学,鲁迅更加义愤填膺,他痛恨林语堂明明外语很好却不去搞翻译,让不懂英文的林纾去翻译《莎士比亚》,自己却袖手旁观。
此外,鲁迅和林语堂的政治见解也大不相同。1933年,林语堂发表《让娘儿们干一下吧!》,这是一篇“标题党”文章,主旨观点是这个世界倒不如让女人去统治,因为女人爱好和平、踏实务实,即便打架也只不过是“抓抓脸而已”,不会动辄耍枪弄炮,搞得生灵涂炭。
鲁迅看后很不爽,立马写了一篇《娘儿们也不行》反驳,主旨是说让女人统治,动不动就抓脸也不行,这个世界搞成这个样子,和统治者是男是女没有关系,林语堂写《让娘儿们干一下吧!》纯属哗众取宠。
就这样,鲁迅与林语堂的“嘴仗”打了很多年,二人也因此愈行愈远,从知心朋友走向了形同陌路。
不过,虽然曾经相互对骂、彼此攻击,但同样是在那篇《鲁迅之死》中,林语堂又说:“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