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巡抚和侍郎从级别上看都是高级官员,但职位有所不同,巡抚是地方主官,俗称“封疆大吏”,通常掌管一省军事、民事和财政大权。

侍郎则是中央部堂官员,俗称“部堂大人”,在清代,侍郎和尚书都算是朝廷各部的堂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巡抚衙门

当然,尚书的品级高于侍郎。雍正朝以后,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尚书被明确为从一品官员,侍郎低一些,被明确为正二品官员。

而巡抚是地方官,刚开始,清代巡抚和省级布政使级别相同,都为从二品官,但后来巡抚逐渐成为事实上大权在握的封疆大吏,考虑到职、权对等,一般巡抚会加一个兵部侍郎衔,这样就使巡抚就成为了正二品官员。

从这个时候开始,巡抚和侍郎在级别上是一样的。

但如果从地位、影响和权力大小上来说,巡抚和侍郎一样吗?当然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一品文官仙鹤补子

从实权上看,巡抚的权力要远远高于侍郎。比如,“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早在组织湘军对抗太平天国之前,就已经官至礼部侍郎,是妥妥的正二品官。

但这个二品的礼部侍郎到了地方并不好用,无论是要钱、要物,还是要人、做事,曾国藩都处处碰壁,做得很不顺利。

从曾国藩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就可以看出,在对抗太平天国中,由于湘军对人、财、物等的需求量很大,曾国藩为了更加方便做事,一直在向咸丰皇帝讨要“督抚大权”。

“督”便是总督,“抚”便是巡抚。可见,以曾国藩这个例子来说,侍郎的权力与巡抚是无法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二品文官锦鸡补子

事实上,清代的侍郎权力比不上地方封疆大吏,跟清代中央部堂特殊的堂官设置形式有很大关系。

满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从内心上来看,满清最高统治者必然是更亲近满族人,但从维护统治的大局来看,又必须拉拢汉人。

所以在朝堂上就出现了有趣的一面,清代中央六部中,无论尚书还是侍郎都要分满、汉,即每个部堂都要设置满尚书一名,满侍郎两名;汉尚书一名,汉侍郎两名。

也就是说每个中央部堂的侍郎高达4名,而且如果是汉侍郎,不仅要受到满、汉尚书的节制,在朝堂中的话语权也明显不如满侍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三品文官孔雀补子

而相比之下,巡抚作为封疆大吏,实际权力就要大得多了。

在有清一朝,巡抚通常是是一省的最高、军事、民事和财政主官,也就是说,巡抚对于本省范围内的军、民、财等具有说一不二的话语权。

也有人说,巡抚之上不是还有总督吗?

在清代,有的省份确实设置了总督,但并不是所有省份都设置总督。而且,尽管总督的品级略高于巡抚,通常可以做到从一品,但从权力和隶属设置上看,巡抚并不受总督节制,可以说二者之间互不隶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四品文官云雁补子

总督和巡抚都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只不过在实际职权范围设置上,还有些侧重,比如,总督更侧重于管军事,巡抚则对民事更有发言权。也正是这样的权属设置,导致有清一代经常出现所谓的,督抚权力之争,这种权力之争严重时会导致地方行政混乱。

因此,后来为了规避督抚权力之争,清代中后期为了社会秩序稳定,在同一省份,就比较少同时设置总督和巡抚,比如山东、山西、河南就没有设置总督,直隶、四川、甘肃就没有设置巡抚。

这样的设置,某种程度上使得一些省份的巡抚,话语权更大,权力更大,简直成了所在省份的土皇帝。

当然,虽然清代地方巡抚的实际权力要高于中央部堂的侍郎,但也不是说侍郎就一点权力都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五品文官白鹇补子

相反,作为中央部堂的副职,清代的侍郎相当于现在部委的副部长,也是国家的高级官员。

而且在清代,侍郎被赋予了专折上书言事的职权,这种职权被视为是最高统治者对部堂主官尚书权力的制约,这种为了推动权力平衡、相互制约的组织设置,无疑保证了侍郎在中央朝堂的话语权。

而且,在中央部堂为官,有更多接近最高统治者的机会,侍郎在清代官场的发展向来还是不错的,很多清代的侍郎后来都官至宰相,比如,康熙、雍正时期的张廷玉就从刑部侍郎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成为有清一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晚清名臣曾国藩也从礼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光绪时期的户部侍郎林绍年,也官至军机大臣,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六品文官鹭鸶补子

因此,从实权来看,清代巡抚确实高于侍郎,但如果从发展潜力来看,就不好说了。侍郎在清代同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