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朝廷委派的官员只到县一级,县以下主要是乡绅自治,也就是由告老还乡的官员、考上秀才或举人的读书人等依托宗法制度进行乡村治理。乡绅自治应该说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绝不像目前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所描绘的那样温情脉脉,如田园牧歌一般美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的完成,原有的乡绅/地主阶层被彻底粉碎了,治理农村的权力转移到了农村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手里。这些人大多是翻身农民,在抗日战争时许多人都有当游击队员或民兵的经历,跟着党出生入死,解放战争时他们积极参与土改、组织支前,推着小车、抬着担架跟随大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了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我们可以形象的把他们称为“老支书一代”。

老支书一代”的特点是政治觉悟高,跟党一条心,经验丰富,在农民当中享有崇高威望。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主要通过他们实施。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承担了国家工业化的大部分成本,当时的一化三改造、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民为把新中国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切,没有老支书们在基层农村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没有他们带领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战天斗地,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老支书一代由于年龄的原因,也逐渐凋零,但硕果仅存的一些老支书,仍然在新的形势下带出了全国瞩目的明星村,如吴仁宝之于华西村、王宏斌之于南街村、老坚决霍金河之于周家庄村等等,他们的成功经验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