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古有姜子牙选将“八问”、诸葛亮识人“七法”、李克荐相“五观”。在新形势下要选准用好干部,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干部,方能选准好干部、用好好干部。

从政治素养看干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干部政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政治是否靠得住。领导干部要有高尚的政治素养,既是对领导干部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标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说到底是党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选任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把政治素养放在首位,注重考察和衡量干部在政治上是否合格。尤其看是否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地、经常地、主动地向中央看齐,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从道德修养看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在新修订的《条例》中,第二条新增了“以德为先”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原则,从“德才兼备”到“以德为先”,反映出选拔干部,能力固然重要,但品质和德行乃是第一位。为官之道,首在立德。领导干部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始终不渝地把以德修身、立德为民放在首位,才能够服务社会、造福百姓。反之,如果领导干部道德品质低下,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但败坏社会风气,损害人民利益,也影响党的形象。“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选拔干部要的是“德才兼备”,而且要求“以德为先”,如此,才能让选拔的干部硬气、民众服气。

从工作能力看干部。“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开展工作、推动工作和完成工作的能力,既是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能干事、干成事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因此,选拔任用干部必须把好干部的能力关,深入考察和全面了解干部的工作能力。要大力选拔那些具有谋事之策、干事之才、成事之力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慢作为、不作为、虚作为的人,对那些一心扑在事业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一定要大胆提拔、委以重任,真正把“有能者居之”的干部选出来、用出来。

从作风养成看干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五条标准,明确指出好作风是好干部成长的基石与关键。作风体现形象,关乎根本。优秀的作风是好干部的基本素质,干事创业的前提条件,一些干部放松了自我作风要求,在作风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仅贻误工作,尤甚者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在选拔干部时,必须按照好干部“五条”标准及“四铁”要求,把作风建设作为选拔干部的“硬条件”,突出考察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对作风好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组织视野培养,优先提拔使用;对作风飘浮、评价差的干部,不仅不能提拔使用,而且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作出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