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问题导向是锻造坚强领导的基本路径?其理论根据和实践依据又是什么呢?

首先,这是由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坚定信仰所决定的。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唯物辩证法承认人类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局限性,同时又坚信人类对事物的终极认识有无限接近的可能性。亦即认为,世上只有尚未被认识未被改造的事物,而没有不可知不可改造的事物。表现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上,就是认为任何困难和矛盾的存在都是暂时的,都是可以破解的。只要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精神,并运用得当的方法去积极创造条件,世上不存在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没有解决不了问题。换而言之,只要没有被问题所吓倒,这个问题终将会变成我们的财富,我们也终将在不断向问题攻坚中不断成长、成熟,以至最终战胜问题。《愚公移山》中那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设问,群众谚语那句“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肯定,讲得就是这样的道理。

次,这是由领导干部应有的作为和力量所决定的。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既先干一步,又出谋划策;领导领导,又领又导。这种形象的比喻,既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形象的客观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对自身力量的应有自信。体现在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上,就是要敢于担当,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干部群众遇到解不开的矛盾疙瘩,破解不了难题时,能够给出思路、拿出办法。“困难面前有领导,领导手中有办法。”很显然,这是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期待,是群众认识和观察领导水平的重要窗口。一个坚强的领导干部,一届坚强的领导班子,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取得群众信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坚强的领导者不应当惧怕问题,而应该感谢问题。因为越是大家头疼的问题,越是树立领导地位,树立权威性、被尊重感的机会。领导者的地位作用,或者说是领导威信、领导魅力,不是在靠行政手段强制中实现的,也不是在唱高调、喊口号的过程中确立的,而是在建设和发展遇到难题甚至危机,人们普遍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靠展现领导力、核心力、影响力而赢得的。所以说,领导干部尤其主要领导干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具备攻坚破难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就会失去领导群众的资格,就有丧失领导地位的危险。

次,这是由领导干部成长成熟的必然过程所决定的。大量实践表明,一个优秀领导干部的成长和成熟,一靠学习,二靠实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是一条必由之路,而在理论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解决现实矛盾、破解现实难题,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连接链条。其连接作用通常是这样出来的:当你学习了一大堆关于你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的理论,那么,你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说还没有掌握,因为它还没有转化为你的能力,只有当你把理论应用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从中得到领悟和深化,这个理论才能真正成为属于你的理论或者本领。“问题是最好的老师”,理由和根据就在这里。同样环境条件下,面对同样的难题和矛盾,谁能战胜困难、破解难题,谁就能推动发展,谁就是强者。这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掌握和磨砺破解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