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嵇晓华) 果壳CEO 未来光锥创始合伙人
神经生物学博士,九三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青年企业家委员会执行委员,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2019年获北京首批科学传播正高级职称(研究馆员)。2021年获得首届“赛先生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奖”。
未来光锥
是由果壳和合作伙伴共建,致力于推动科研端与产业端相互融合,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科创品牌,定位为科创产业超级连接器。
2022年6月21日,第一次见到姬十三。采访行至中段,这位知名科普媒体果壳的创始人起了一个新话头,“我正在筹备一个深度投身科创产业的事情”,当即约定,待到新事业正式启动再续上对话。
时隔286天,在“我上个厕所咱就开始”的开场白之后,这次采访得以收官。
致20年前的小白鼠:
若能理解意义,也许会多杀几年
从创建科普公益机构,到打造中文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大众科普品牌果壳,姬十三的故事已经在互联网领域传颂许久。
大部分故事的开头,始于近20年前的大学生物实验室,厌恶了“日复一日切小白鼠脑袋”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嵇晓华,勇敢跨界为文字创作者姬十三,开启了一段历经波折、成就不凡的创业人生。
姬十三偶尔会在记忆宫殿中回到那间实验室,静静望着忍受枯燥、心绪不宁的年轻版嵇晓华,“当年自己科研视野不够大、看不到长远的未来。如果没有远大的抱负、只看到每日的重复,我眼前发生的不过是日复一日地杀白鼠、让它们走迷宫。人脑在形成记忆的时候,对于新鲜事物的回溯性记录周期很长,而对单调、重复的事物则会缩短,这也是为什么隔离的时候人们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
一边听着故事,一边被科了个普,不愧是……尚未完成脑海中的弹幕,话题已向意外的方向展开:“如果再来一遍,我会先想清楚做这件事的最终意义,建立一个自己充分认可的信念。也许在另一条世界线上,嵇晓华的人生会走向截然不同的未来。这个道理,是在离开实验室差不多十年之后、我因为某些事突然失去了意义感,那时才充分领悟到的。没有建立价值信念的行为,无论看上去多么有意义、有水平,都很空虚。”
令人意外的是,那段令他“失去意义感”的经历,源于曾创造互联网下半场高光时刻的爆款:分答。
理想青年的商业修行之旅
回顾姬十三的过往采访,“钱”这一关键字高频出现,并非因为他是功利之人,实乃科普这份事业,离知识太近、离钱太远。
2008年,姬十三创办了一家科普公益机构,以一张“寻找科学逃兵”的海报——插播赞叹姬十三团队命名及拿捏slogan的功力,他对此也颇为自信,“毕竟也是个文字工作者,在核心文案上的投入性价比很高”——召集了100余位有科研背景又有志于写作的同道中人,没有任何稳定收入,仅能依靠诸如帮电视台做策划、出书(例:《当彩色的声音唱起来是甜的》)这类项目获得些许收入。
2010年创办果壳网,正式启动商业化运营,第一笔获得50万美元投资。果壳自上线之日起便商约不断,社群规模的不断增长更是让“流量变现”的内外声音喧嚣尘上,但姬十三却坚持果壳的调性价值,“刚开始的时候不用想着赚钱,只要吸引用户就好,我们不着急”。
2012年底,“不着急”的姬十三发现距离发不出工资只有两周,侥幸一笔商务汇款到账。即便经历了如此心惊,他依旧坚持寻找“一种不伤害内容价值的商业模式”:讨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学院”、泛科学媒体“科学人”、果壳研究生、果壳知性甚至跨界尝试科幻……
▲2009年,浙大科幻协会邀请刘慈欣、姬十三及多位知名科幻作家走进大学校园。自成立之初起,姬十三团队始终致力于公益推广科幻文学。
尝试有成有败,在先后试水过知识分享、知识学习之后,知识服务实现了知识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
2015年3月13日,果壳推出产品“在行”,邀请各个领域行家出售自己的盈余知识,成为互联网下半场为数不多的明星产品——这只是盛大夜宴的前餐,在行的“准成功”坚定了姬十三深挖知识服务核心价值的信心。
2016年5月15日,“分答”上线。上线仅42天,姬十三举办“邂逅分答42天为知识付费”发布会,向数百家媒体公布“在行&分答”获得A轮融资,估值1亿美金。
同年8月10日,分答突然下线,47天后重新上线,已然物是人非,成为了中文互联网下半场最璀璨夺目的流星。
错误的成功导向错误的方向
如今,互联网上仍然可见姬十三对于分答产品的复盘,既有对于黑天鹅警惕不足、对于内容安全认知不足的内省,也有对于功能改进、策略迭代的优化思路。
分答显然不能被笼统地定义为失败,问题在于:其展示出的巨大价值潜力,让团队上下心照不宣地形成了“延续分答的思路,就能再次攀上顶峰”的认知。
这种认知构成了一座迷宫,在如今的姬十三看来,那些年的自己,很像一只不断在这座迷宫中奔走的小白鼠。
科创人:分答,这个名字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姬十三:我创业人生中最焦虑、压力最大的一段经历。
科创人:分答之后,团队做过哪些重塑辉煌的尝试?
姬十三:首先是分答的优化迭代,更名、换logo、调整栏目、按颗粒度分类……最根本的改变是对产品做了很多“非问答”的功能改进,与最初大家喜爱的产品相比,改造到了面目全非的程度。
其次,我们尝试抽象出这次成功背后的隐藏价值,比如“用语音进行高价值交流”,然而这一价值已经偏离了知识交流与科普的范畴,走向了社交。一次巨大的成功会对团队价值观、战略方向造成冲击,一旦引导不当,它也许会让团队偏离价值主干道。
科创人:您是什么时候感受到必须要重新调整前进的方向?
姬十三:那段时间,我和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优化UI、优化功能、优化文案,为了1%的留存增长而庆贺……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失去了意义感:我们所做的这些细枝末节,在历史长河里可能没有意义。
我发现自己必须要停下来好好想一想,从头想。有的时候人就是需要转一下身,答案就在身后两步:放弃科学,却一头扎到社交产品,对我来讲是很难接受的事。
重启“未来光锥”品牌
置身事内,投身科技产业深水区
2023年2月18日,果壳正式发起“未来光锥”品牌,与合作伙伴共建,成为果壳科创板块的重要体系。13年前,姬十三和伙伴们,曾以“未来光锥”为名,打造了一个科学家和跨界学者的演讲品牌。13年后品牌重启,被重新定位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型超级连接器。
▲13年前,多位果壳伙伴曾就宇宙、生命、生活、城市等议题进行演讲,这些演讲集结成书,封面印着大大的愿景“每个人都在创造”。
科创人:决定躬身入局,成为科技产业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您是何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
姬十三:如果说确立“果壳要推动科创产业发展”这一目标,应当是下定决心走出分答阴影的那个时间点, 我希望做一些比传统内容科普更直接、更深入的事情。
最初的尝试,是规划一些新形态科技馆以及上线“果壳硬科技”公众号,但这些依旧是在延续媒体内容思维,对于大跨度延伸业务线、迈入科技投资领域,只有初步的想法。
▲延展硬科技科普业务,算是姬十三为入局科创产业深水区的热身运动。
2021年,一位知名投资人朋友跟我说了一番话,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媒体的业务模式之外开辟全新战场。他的建议是,如果要深入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就不要想着把媒体思维放进投资逻辑里,历史上有很多媒体尝试做投资都不是太成功,可以说媒体延伸至投资就是成功率很低,核心问题也许是媒体思维习惯于“既要也要”。那次谈话后我开始学习投资逻辑,尝试以投资逻辑来规划一些事。
真正下定决心是在2022年1月,当时我组织了一次硬科技闭门会——依旧是延续媒体思维、媒体模式——会上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交流质量很高、互相加了很多微信,但散场之后我发现:这件事到此为止,后面的事与我无关。我意识到如果再不能彻底跳出来,就不能真正躬身入局。
另一个影响我决策的重要因素,是博客年代的老朋友兰小欢所著的《置身事内》这本书,它帮助我更深入思考如何让自己置身事内、做得更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
科创人:作为新晋入局者,您自身有哪些差异化优势?
姬十三:先说自身具备的能力:
首先是更专业的项目价值识别能力。我们用了几个月时间,尝试通过科研论文和专利筛选潜在优质项目,效果得到了行业内资深投资人的高度认可,证明果壳时期积累的“识别科技项目价值”这一能力,相当程度上可以复用于投资项目识别。
其次,我们更懂科学家,更容易与原始创新团队建立信任。我们不仅有与科学家打交道的成熟经验,也更愿意投入足够的尊重与耐心,比起见一面交个朋友、注重效率的投资模式,我们会更在意长期价值。我们团队曾经陪伴了一代科技青年成长,现在他们成为各个科技领域的中流砥柱,我们也决心再陪伴一代人去远方、去未来。
第三,更清楚科技项目到产业化之间的gap,能够更精确地帮助项目补齐短板。
除了自身能力优势之外,还有天时地利的因素,目前科技赛道正在经历一轮投资模式的大洗牌,传统财务投资机构优势不足,15分钟看个BP决定项目生死的模式,在科技产业化领域不再适用。
科创人:凯文·斯派西在《K星异客》里,被质疑“假如你是外星人为什么要变成人”,他说,因为在地球、在人类社会环境中,人类的形态最稳定、最方便。传统财务投资机构的投资模式,一定有其稳定于此的原因,您为何坚定认为未来光锥要走一条创新的道路?
姬十三:很有趣的启发,我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来讲一个故事:前不久我刚见到了一位非常酷的机器人公司创始人,他们希望成长为中国的波士顿动力。交流过程中这位创始人表达过一个观点:人类的四肢演化到今天这个样子,是经历了多种要素累积一步步变化而来的,但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高效的机器人,是不是要把以亿年为单位的演化要素全部考虑进来?还是只要关注第一性原理,去考虑最有效的形态?
未来光锥要做的事情,是要更深入地推动科技产业化,而不是模仿、跟风,成为一个像XX基金的投资机构,我们要比原有的投资机构更深入、更重,这才是躬身入局的应有之义。
我最近和某地方政府打交道比较多,惊讶于当地国资背景的创投官员,对于项目、对于科技创新、对于教授们的了如指掌,他们热烈拥抱从0到0.1、甚至从-1到1的全过程,这是财务投资人不可能投入的深度,后者必须关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我相信,在科技产业化的深水区,需要重新思考、设计模式,这里有很大概率孕育出全新的物种。
果壳=科普+科创
持续迭代,从加速器到超级连接器
科创人:2022年6月我们交流的时候,您说自己希望打造出科创产业的加速器,今年正式发布“未来光锥”后,加速器迭代为超级连接器,如何理解这一变动?
姬十三:从加速器到连超级接器,这是我聊了超过1000个项目后,对于自身业务价值的定位迭代。在科创产业的起跑线前,有科学家们拿着很多成果,他们渴望转化,但是走出实验室后他们要面对的就是完全陌生的语言、视角、价值判断标准,他们不理解,因此长期得不到正向的反馈。
我希望能够帮助这些科学家,起到连接初创团队和更多产业资源的作用,帮助他们弥合例如商业综合能力这类短板,帮助团队不断成熟。
科创人:经过这段时间的深度体验,您认为科技转化过程中需要哪些核心能力?
姬十三:需要深度理解产学研政用各方诉求,理解举国科技体制和企业创新主体价值;需要深入一线;需要深度理解科技规律、深度理解科学家、理解他们几十年科研成果的不易;也要深度理解产业需求。
懂得从0到1,也要带着10的观点、资源帮助到科创团队完成从0到1。
总而言之,需要极度复合型团队,需要极其有耐心、长期主义,对科技乐观,信仰科技革命,又能脚踏实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