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花季般的少女,要靠自残自虐自杀一系列反人类的操作博取父母关注,因为二胎妹妹的出生,最后抑郁了,之后转为“双相情感障碍”。这是我最近在一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写的超过8万字的日记,记录下了与女儿相处的点滴。字里行间似乎找不出二胎出生给孩子带来的灾难,那么咱二胎就不背这锅。只是令我唏嘘的是,一位从事教师职业的妈妈,怎么自己的孩子心理如此走极端,不去反思自己,而把舆论往二胎上引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来看看事件本身,父母从事教育工作,从小被寄予厚望,经常被拿来与同龄人比较,内心向上却又极度自卑,接受不了自己的平凡。心思敏感细腻,家庭气氛紧张,有个小十几岁的妹妹但父母不和睦,安全感的缺失导致性格畸形等等,各项都是槽点!即便不是二胎家庭,这孩子的心灵创伤早已造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她妈妈的日记中,还有两个点值得关注:其一,孩子有次跟父亲发生矛盾被打了,转而对妈妈大吼:“从小到大爸爸打我,你都没有保护过我!”其二,曾亲眼目睹爸爸拿刀捅妈妈,自己挡在前面拼命保护母亲。可以看出,爸爸有家暴,妈妈尽力护周全,这在孩子成才路上都是犯了教育大忌。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不就是极度缺乏安全感,敏感又自卑;要不就是有狂躁倾向,情绪不稳定……与其说是孩子抑郁,不如想想,自己是不是造成孩子心理疾病的罪归祸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看完,感觉非常窒息,为什么教育工作者能桃李满天下,唯独自己孩子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这不是个例,工作上你是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回到家庭,你就是父母,承担的是双向责任,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她大女儿的抑郁,并非二胎所致,其实根源是父母对女儿长期的“情感忽视”所致,或许,你们也应该好好看看心理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段和谐的,舒适的亲子关系,不是因为某个人的牺牲或付出建立的。首先,要做到有效沟通,与孩子间的沟通需要从心开始而不是从脾气开始,从打骂开始;第二,学会彼此尊重,努力去建造一个具有“松弛感”的家庭,不以传统中国父母的威严去命令和呵斥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获得更多幸福感;第三,家庭和睦,父母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学会冷静,理性地用爱去理解、包容和引导他(她)。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生儿育女乃人之常情,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别让他们为你的错误教育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