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世界观认为,客观物质是第一性的。主观意识只是物质世界演变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所以,主观意识是第二性的,从属于客观物质。
唯心世界观则认为,主观意识是第一性的。客观物质是主观意识思维变化所发生的产物,世界万物只是意识运作的心境印象。所以,客观物质是第二性的,从属于主观意识。
此处要特别说明一下,哲学意义的唯心观和宗教意义的唯心观,两者间有很大的不同。
哲学意义的唯心观,只是在人的思想世界里演绎推理出一套逻辑,强行解释现实世界。实际上,这套纯粹由思想运作产生的逻辑,并不会对物质现实产生真实有效的明显影响。
宗教意义的唯心观则不同。宗教要求人进行“返观内照”的实践修行。在持续向心内深入返观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事物表相的层层迷惑,从而最终发现万物的本质,或者说找到世界的根本因、第一因。
从上述对宗教唯心观的说明,就可以对比出宗教唯心观和辩证唯物观的重要差别:两者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方向上刚好完全相反。
辩证唯物观者,向心外看,通过观察客观世界的运行,总结出物质变化的规律,在主观世界形成各种性意识性的定义、概念、法则。再以这些意识思想的经验、知识操控物理力量,与万物互动,从而改变客观现实符合于人的主观意愿。
宗教唯心观者,则是向心内看,逐渐淡化对于外物的依赖,在不断摆脱物质层层束缚的过程中,使自心实现从低能级向高能级的依次跃迁。
辩证唯物观与宗教唯心观形成了相反的两个极端。越偏向唯心端,意识力越强;越偏向唯物端,物质力越强。人心则不断在这两极间运转、跃迁。基于这一对自相矛盾的纠结循环,建立起、形成了三界众生的轮回世界。以物质规律主导,主观意识对物质力量依赖度较高的人群,演化成了“欲界”;以主观意识主导,基本不依赖于物质力量的人群,演化成了“无色界”;主观意识和客观物质二力相均,就形成了居中的“色界”。
三界中的一切有情众生,不断在心、物两个极端之间循环,就形成了六道众生的轮回境界。
六道众生轮回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二边相对。由心、物二者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纠缠、相互作用、相互扰动……层层叠变,最终形成了三界的庞大世界结构,生生不息。
只要主观、客观之间的相对作用还在延续,哪怕这种相对只是以极其微弱的趋势隐约存在,六道众生的轮回变化就不会停息。
俗话所谓”跳出三界外“的关窍,就在于消泯主观、客观的两极相对。
大乘佛法的起点,就是解决了主、客之间的二边对立。所谓”不二法门“,就是指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这二者的关系,既不是同也不是异、既非是一也非是二,故说不二。注意,”不二“并不是指主、客合二为一。
大乘不二法完全超越了心、物二元对立,从相对世界证入绝对时空,所以,大乘佛法既不是唯心观、也不是唯物观。以不二法为根基,就建立起了非三界轮回的所谓”密严净土“的大乘绝对世界。
参考阅读:佛教及各宗派的见地与果地对照表(扩展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