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镇江的航拍爱好者马先生在采风时拍到了江豚捕食刀鱼的罕见画面,长江江豚刀鱼都是长江的特有物种,前者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后者则是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两大物种都是长江中的“精灵”,二者以捕食的关系同时现身长江镇江段,足以称得上是“名场面”。

江苏镇江:江豚捕食刀鱼(图源见水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镇江:江豚捕食刀鱼(图源见水印)

长江江豚位于长江水生食物链的顶端,现存数量仅有1200余头,在自然水域难得一见。长江刀鱼现在也属于珍稀物种,自2000年以来几乎无法形成捕捞规模,身价也上涨到数千元一斤。但让人心生疑惑的是:两大稀有物种为何会同时出现在镇江江段?和其他江段相比,镇江江段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镇江江段的卫星图:指示江心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江段的卫星图:指示江心洲

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的长江沿岸,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城市,古称“丹徒”、“京口”,为中国历史名城。镇江江滩岸线蜿蜒曲折,分布有江心洲、夹江等多样生境,渔业资源颇负盛名。在镇江境内,长江江段总长约103.7km,栖息于此的淡水鱼类多达140余种,主要经济鱼类有四大家鱼、鲫鱼、鲤鱼、鲌鱼,兼有鳜鱼、鳗鲡、黄鳝等10多种名贵江鲜,但最著名的还是要属长江刀鱼与长江鲥鱼。

镇江滩洲生态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滩洲生态环境

这两种鱼成就了镇江的标志性鱼汛,黄金时期的产量高达数百吨。据年报统计,镇江江段的鲥鱼捕捞量在1974年达到了200.75吨,是全国最大的鲥鱼渔场之一;刀鱼的渔获量更加可观,在1987年曾创下过330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镇江出产的青虾、中华绒螯蟹也是远近闻名,底层饵料丰富,各类渔业资源创建了健全的生态系统,为很多顶级的猎食者提供了食物来源,白鱀豚、中华鲟、长江鲟曾在当地栖息觅食,长江江豚的出现率也相当高。

长江江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在镇江栖居并不是新闻,早在上个世纪,我国渔业专家在调查长江江豚的分布时,就注意到了镇江的江豚异常活跃。这是因为镇江江段地理位置独特,是长江中唯一没有开辟主航道的干流保护区,在长江下游起到了生态廊道的作用,为江豚的栖息创造了优良的条件。为保护这里的江豚,江苏省在2003年批复设立了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江豚的长期驻留提供了便利。

镇江江段在中国及长江中的独特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江段在中国及长江中的独特位置

该保护区域位于镇江江心洲的长江北汊到焦山北江段,总面积约57.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0.9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的科考数据,核心水域生活着约20头长江江豚,再加上保护区上游及下游夹江内的11~13头,种群总数估计为31~33头,相当于江苏全省的65%~70%。在近年来的调查中,镇江段的江豚数量相当稳定,现已成为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镇江的保护区内,江豚不用为食料来源发愁。据调查,在焦山至和畅洲一段水域,不乏体长50cm以上的青鱼、草鱼、鳡鱼、胭脂鱼,也有体长20~50cm的鲌鱼、鲢鱼、鲤鱼,还有体长20cm以下的小型鱼,如:蛇鮈、鲫鱼、餐条、刀鱼和各类幼鱼,这也是长江江豚的重点捕食对象。专家团队的监测、国家的保护提高了江豚栖息地的质量,如今镇江市民拍到江豚活跃捕食的画面,也可以看成镇江江豚保护的成果。

江豚在鱼群中捕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豚在鱼群中捕食

说完江豚再看刀鱼,刀鱼被誉为“长江第一鲜”,是中国最名贵的淡水鱼之一,这种名鱼和镇江的渊源更加深厚。前文提到,镇江江段盛产刀鱼,背后的原因同样和镇江的位置有关。长江刀鱼的迁徙、洄游发生在近海和长江之间,洄游方向是由海入江,并从下游一路上溯,位于长江下游关键地段的镇江“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就成了全国重要的刀鱼渔场。

长江刀鱼的洄游路径:江苏镇江在位置上承上启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刀鱼的洄游路径:江苏镇江在位置上承上启下

刀鱼的洄游很有特点,洄游期的亲鱼不进食或者少量捕食,主要依靠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完成长距离迁徙。同时,亲鱼经历海水盐度的剧变与流水的刺激作用,部分能量用于性腺发育,导致刀鱼的肉质出现了明显变化。民间向来推崇清明节时期的刀鱼,因为刀鱼的肉质讲究时令,从2月份洄游开始算起,正好到清明节前夕,刀鱼的肌肉和油脂因洄游达到完美平衡,肉质细腻,骨软如棉,味道肥美,素有“一口千金”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的刀鱼不仅以风味著称,更以产量著称。据资料统计,在1969~1994年间,镇江刀鱼的年捕捞量都在100吨以上,最高产年份于1987年创下,捕捞量高达330吨。高产年份,刀鱼贡献了江苏渔民年捕捞量的35%~50%,影响着渔民当年收入的高低,直到90年代后,长江中游的刀鱼鱼汛开始消失,但镇江的刀鱼仍能达到上百吨的捕捞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长江老渔民反映,历史上从长江口到湖南洞庭湖,沿线皆是刀鱼的产地。90年代初,湖南、湖北的刀鱼最先销声匿迹;1995年~1996年,安徽江段的刀鱼出现衰退,失去形成鱼汛的能力;1997~1998年,江苏南京江段的鱼汛也开始消失,但镇江段却坚挺依旧,在1999年的产量仍高达100吨。

1969-2006年间,镇江刀鱼捕捞量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2006年间,镇江刀鱼捕捞量的变化

直到2005~2006年,长江刀鱼的鱼汛几乎全线消失,镇江段的年产量随之降至4~5吨。可以说,长江刀鱼兴于镇江,也衰于镇江,镇江见证了长江刀鱼的整个兴衰史,二者在资源禀赋上的关系可见一斑。

庆幸的是长江刀鱼并未像鲥鱼一样彻底消失,在我国实施刀鱼专项禁捕、长江禁渔两大政策后,下游的刀鱼种群逐渐恢复、增多,最远洄游距离已抵达长江中游,历史上的产卵场再次焕发生机,其中就包括镇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生物特点上,长江刀鱼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平均怀卵量高达23000多粒,产卵量是怀卵量的90%~98%,在短期内就能重建种群。在70年代,长江刀鱼以3~4龄的个体为主,平均体长31.4cm,性成熟年龄为2~3龄,在过度捕捞的影响下,刀鱼的发育速度出现了适应性变化,表现为:性成熟年龄显著提前,1~2龄就能性成熟。在禁渔10年的周期内,刀鱼至少可以完成5次的世代繁殖,个体繁殖则更加频繁,每年都能繁殖一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们注意到,自2021年至今,长江刀鱼的资源呈现出了持续恢复的态势,在洞庭湖、赣江等十几年未发现刀鱼的水域,最近两年又重新出现了刀鱼的踪迹。在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刀鱼在监测点的出现频率也显著提高。镇江出现江豚捕食刀鱼的画面,同样说明镇江段的刀鱼有所恢复,以至于成为了长江江豚的捕食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刀鱼数量见长,对江豚、对人类而言都是好事。至于网友们提及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口吃掉上千块江鲜”的说法,其实也不必担忧,因为江豚种群数量稀少,野生个体在4~7龄才进入育龄,一般两年生产一胎,繁殖速度远不及长江刀鱼。因此,只要保护好刀鱼的产卵环境,让其自然繁殖,未来的长江刀鱼就会越来越多,“千金身价”自然就会回归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