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报道的北京朝阳工会主动服务帮助外籍员工讨薪维权新闻,本是正能量文章,却引来全网几乎一致的吐槽、嘲讽和指责,这应该是出乎劳动报、朝阳工会所预料的,以至于舆论之下,劳动报不得不删除了这一文章。

从劳动报报道的工会为外籍员工讨薪维权事件看,工会在讨薪维权中表现出的敬业专业负责精神堪称典范,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用心用情用力。

所谓用心,外籍员工马克任职北京某公司,因公司欠薪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后,马克讨要公司欠的薪金和年终奖与公司发生争议,于是求助当地劳动仲裁争议机构,朝阳工会调解员很有担当,积极担负起沟通调解等工作,这与一些部门和机构遇有群众诉求时,要么踢皮球、要么躲猫猫的作风比,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高度体现。

所谓用情,欠薪和讨薪,原因复杂,双方分歧多,调解难度大,果然,外籍员工马克讨薪维权一案中,就遇到了诸如企业因疫情经营困难、双方沟通意见结果反复等现实困难,新闻中,工会调解员为了当事人利益,不辞辛苦,一片苦心,不厌其烦从中做双方工作,如果没有为民解忧解难的情怀,是万万做不到的。

所谓用力,不看过程看结果。经过工会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促成了外籍员工马克与欠薪公司达成和解,顺利在限定时间内,为马克讨回了全额两年的欠薪17万元,请注意,是“全额”,意味着一分不欠,不但如此,还“超额”了,要回了30万元的年终奖。

本是正能量的新闻却挨骂,网上几乎一致的声音是,国内欠薪现象普遍特别是农民工讨薪难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情形下,外籍员工欠薪和讨薪却能得到工会热忱、主动、贴心的支持和服务,国内民工和外籍员工待遇太明显,不能一碗水端平,这妥妥的双标啊,所以嘲讽、吐槽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吐槽和关注的是,在帮助支持讨薪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双标。细心的网友还注意到,外籍员工讨薪一案中,全程适用的程序和方式是调解,并没有走仲裁和诉讼司法程序,报道中,工会调解员为积极促成双方调解,给马克先生做工作,称:如果错失调解机会,公司不排除申请一审、二审程序,要付出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劝解马克与公司和解,不去走诉讼程序。很多人可能忽视了这几句话和这一点,就这一段话和细节,深入挖啊挖,可以挖出很有意思的问题来。

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救济程序和渠道基本可分为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协商和解、专业调解、劳动仲裁及司法诉讼。而在马克欠薪一案中,工会调解员坚持不懈走调解程序,而且直截了当说,实际上是劝解和阻止马克方走法律诉讼,原因就是花费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走诉讼程序不可行或者达不到讨薪维权的目的。

而劳动者讨薪中,真正困扰劳动者维权的因素就是诉讼难。难在哪?一是时间,劳动者讨薪,经过前面的投诉、和解、调解甚至仲裁后,仍达不成合意的话,就是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开庭审理审判又分为一审、二审,相对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有几个劳动者在时间上耗得起?其二,即使经法院审判后赢了官司,能不能得到欠薪又是另一回事,因为还要面临执行的问题,如果对方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或不配合,又将是一个漫长和不可预判的结果,这就是机会成本。

例如,前不久,网上有一新闻,某地法院8年时间为打工者讨回欠薪9000多元,可当事人说,这些年付出的代价远不止这些,看到这个新闻后,是该点赞呢还是寒心呢,这还算好的,又有多少劳动者打赢了官司却收不到钱的情况呢。

正因为劳动者打劳动官司遇到时间、变现的现实难题,所以实践中,劳动者讨薪很少运用诉讼的方式去讨薪维权。不仅劳动者不想不愿通过诉讼程序,就连劳动关系专业调解仲裁机构之一的工会都认为诉讼难、不赞成当事人采取诉讼方式。这里要声明下,工会帮助外籍员工讨薪维权新闻报道后,有人认为此前从没见过工会组织在劳动争议中发生过作用,这次是来秀一把的,其实,无论是工会职责还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和解、专业调解和仲裁,都应该有工会代表参加,所以工会当然也算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的专业机构之一。

问题来了,采取诉讼司法程序来讨薪维权,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高,实质上变相造成了讨薪难。但是呢,在现实中,不管是政府机构、主流媒体、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却都是苦口婆心、一脸正气地告诉讨薪者,要走依法讨薪维权之路,并创造出恶意讨薪这个词,要给予严厉打击。

如果欠薪者采取正当善意讨薪方式能讨回欠薪的话,谁又会去恶意讨薪?明明知道走诉讼司法讨薪方式之难之不可行,为什么有机构和人员却依然要人们坚持走诉讼维权之路,并把其它诸如拉横幅、阻路等方式列入恶意讨薪坚决打击呢?这是最值得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