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林语堂二人的关系,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来说,那便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鲁迅与林语堂相识的11年里,鲁迅日记中记录与林语堂相交的次数有127次之多,平均一年有12次,每个月1次。这样的交往,不可谓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鲁迅与林语堂是如何从朋友变成陌生人的呢?二人之间到底有何矛盾?为何林语堂要骂鲁迅是大烟鬼和神经病?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林语堂与鲁迅相见是在一次参加雨丝派的集会时,实话实说,林语堂一开始对鲁迅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林语堂在其《八十自叙》中记载道:“他哥哥周树人(鲁迅)可就不同了,每逢他攻击敌人的言语锋利可喜时,他会得意得哄然大笑。他身材矮小,尖尖的胡子,两腮干瘪,永远穿中国衣裳,像个大烟鬼。”(林语堂.林语堂自传1991.115)

鲁迅矮小干瘦的形象是林语堂最初的印象,他认为鲁迅的干瘦是抽鸦片的结果。这种印象或多或少地对后来二人决裂之后,成为了林语堂对鲁迅形象贬低的代称。

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起初还是不错的,1925年北京发生学生集会活动,热血青年林语堂上街声援学生运动,与反动军警发生冲突。林语堂一砖头打破了军警的脸,军警也回敬了林语堂一砖头,林的头上永远地留下了一个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在得知林语堂的英勇行为后,对这个后生晚辈大加赞赏,当即给林语堂写信问候,引为同志。

1926年,鲁迅与林语堂同时到了厦门大学任教,二人在厦门大学期间都曾受到排挤,于是同病相怜有过一段患难之情。

二人的决裂是从以下这三件事情开始的: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鲁迅和林语堂都住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滨桥附近。有一天,鲁迅在楼上抽烟,不小心将烟头从楼上扔下将林语堂晒在楼下的蚊帐烧去了一只角。林语堂便开始碎碎念,还大声呵斥鲁迅。

鲁迅比林语堂年长14岁,觉得被小辈这样不给面子的呵斥有点脸上挂不住,于是觉得林语堂小题大做,回应林语堂:“一床蚊帐不过五块钱,你叫个啥,烧了又咋样?”

两人就这样楼上楼下,你一言我一语的怼了起来,彼此心中都很不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与林语堂的第二次决裂是一次聚会上,有几位作家是广东人,正在用粤语交谈,林语堂估计是出于开玩笑的心态,于是用英语说了几句。坐在一旁的鲁迅即为不悦对林语堂说:“你是什么东西!难道想用英语来压中国同胞吗?”此话说完,大家都没法吃饭了,林语堂更是满脸通红,尴尬至极。

1929年8月,林语堂与鲁迅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决裂。事情的起因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拖欠了鲁迅540块大洋的稿费钱,鲁迅多次上门催债,李老板就是不给。于是鲁迅请了律师准备将李小峰告上法庭,李老板这下着急了不但赔了鲁迅的540块大洋,还请了鲁迅、林语堂到饭店去吃饭。

饭局上,李小峰说了鲁迅的学生张友松的坏话,说张友松故意让他拖欠鲁迅的稿费的。本来林语堂是去陪吃陪喝的,没他什么事。他也不知道张友松与鲁迅的关系,于是就附和了李小峰插了几句嘴,骂了张友松。不料这下捅了马蜂窝,鲁迅认为林语堂与李小峰合伙欺骗他,还把黑锅往张友松身上丢。鲁迅在日记中记到,林语堂当时“鄙相悉现”,二人顿时吵开了锅,这饭没法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二人吵得非常厉害,整个饭店的食客都围过来看二人争吵,二人甚至不顾大师形象,各种畜生等骂人的话都说出来了。

这下彻底没救了,二人从此见面如见陌生人,老死不相往来。

林语堂为此在日记中记道:“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鲁迅与林语堂二人为何最终走上决裂的道路?主要原因还是性格问题。

鲁迅的性格偏激,尤其看重别人对他的态度。他敏感而有些神经质,别人有时候的无心之说可能会无形之中刺激到他。

他的这种性格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性格的形成与鲁迅的经历有关。

鲁迅小时候家道中落,“几乎是每天,出入质铺和药店里……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在污蔑里接了钱,再回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呐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从小受够了白眼的孩子,心里自然会对社会、对人心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体验。

即使鲁迅成年之后,依然忘不了那段日子带来的伤痛:“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梁实秋在《忆周作人先生》一文中写到“十几岁的少年,由此而形成的人格,不是鲁迅的偏激负气,就是周作人的冷漠孤傲,是件不难想象的事。”(江虹选编.梁实秋散文书房·厨房)

林语堂则与鲁迅相反,从小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这也造就了林语堂任性、冲动、碎碎念的性格。

这两种不同性格的人碰在了一起,自然矛盾不可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鲁迅逝世25年后,林语堂在美国华盛顿演讲时,还对鲁迅给予了高度评价“鲁迅在打倒旧中国这方面是个主将,并且是最好的小说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