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写于2022年,再次发出来。

“寒门、贵子”,每年都会在特定时间集中挑动老百姓的神经。

寒门不是最近的事情,从两汉到魏晋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这是真正的寒门无贵子的时代。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直到隋炀帝设立科举,寒门出贵子这一现象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正是因为有科举的存在,一千多年时间里,“寒门苦读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卜式到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范仲淹等众多寒门学子。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了阶层的跃升。

即使到近代1953年至1993年40年时间里,工农无产阶级子弟成为教育精英的优势群体。从1993年起官员、技术人员、有产者家庭成为教育精英的优势群体。

以北京大学为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0年至2010年农村新生的比例降到了10%,后来国家要求加大农村学生录取比例。2018年北京大学,共招生4000多名学生,农村学生占比为19.34%。

我们会说是家庭制度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说「家庭」出身问题,那就难以解释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为何贫富家庭同样存在差距?寒门子弟却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如果说是「制度」缺陷,却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不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寒门子弟依靠教育发展自身的希望却愈加渺茫,这是为什么?

说明我们遇到了结构性困境,唯有弄清楚结构性根源,寒门子弟才有实现教育的希望,寒门子弟无望的教育处境直接原因在于经济分化所造成的教育排斥。

将经济条件较差的寒门学子推向了教育体系的底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寒门子弟所处的农村学校是一个自闭的教育结构,这一结构存在自给资源贫乏,内生能力匮乏和主体性孱弱等特征,从而抑制了个体冲破结构的可能。

罗伯特·帕特兰在《我们的孩子》中表明,贫穷的父母即便再尽职尽责也无法弥补贫穷生活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而富裕的家长即便在教育方式上有所欠缺,也不会全然抹杀他们的财富和知识给孩子们带来的优势。

说这么多,那寒门学子该怎么办呢?评论区里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