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 厚朴 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2-27

上一课,我们最后介绍了永明延寿创立的“心宗”,就是……把整个儿禅宗归入“心宗”概念——世界观,是唯识法相宗的;行为纲领,是华严宗的“明万行”;日常的保障,是天台宗的“止观”和“忏法”;生活指南,是净土宗的“万善同归”。四宗合一,集大成者!

作为佛教理论派的大师呢,他上来的第一个工作,还不是把这些系统纳入到禅宗里。我们讲过——作为理论大师,他的第一个工作都一样,就是要建立判教理论,对吧……阐发我教理的源头!你不判教,那你怎么说自己好,说别人不好?呐,说别人不好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说自己好!永明延寿创立“心宗”这个概念,那上来,他就是要判教。

在判教理论方面呢,永明延寿沿袭的是圭峰宗密“三分教”的说法。其实,判教的目的是为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合一”!对吧?判教,就是为了最终把他们合一。他沿袭的这个圭峰宗密“三分教”的说法呢……哎,我前面课里有——就是221课,就圭峰宗密“人天教”那一课。圭峰宗密……这个“教”,叫“人天教”。圭峰宗密在判“人天教”的时候儿呢,将整个儿佛教分成了六支,叫作——教门三教,禅宗三宗!就是,禅宗分成“三宗”;教门……就是华严这些,分成“三教”。整个儿佛教整体就叫“三教三宗”。这、这个有点儿难啊!就听一下就行了。

佛教的“三教”,叫什么呢?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它有一个全名儿,叫作“密意依性说相教”……这个“教”就叫“法相宗”;还有“密意破相显性教”……哎,叫“破相宗”;还有“显示真心即性教”……又叫“法性宗”。这是佛教的三教。

禅门呢,圭峰宗密分成了三个“宗”,叫“息妄休心宗”……“息妄休心宗”呢,就是禅宗的北宗,包括四川保唐净众一系的禅系;还有,就是“泯绝无寄宗”……“泯绝无寄宗”呢,就是石头宗、径山禅、牛头宗这一系……这三个禅、禅宗的三支,是“泯绝无寄宗”的;还有“直显心性宗”……“直显心性宗”呢,主要是两大禅系,就是——菏泽禅系和洪州禅系。就是……圭峰宗密,通过“三教三宗”,就把所有的这个派系就给划分了——北宗,你就是“休心宗”;石头宗、牛头宗、径山禅,你就是“无寄宗”;菏泽禅、洪州禅,你就是“心性宗”。

依托于圭峰宗密的这个……法相教、法性教、破相教的这个“三分教”理论,永明延寿,他就开始判教,说——相宗多说是,空宗多说非,性宗……直指……曹溪【原文:诸佛如来,一代时教,自古及今,分宗甚众撮其大约,不出三宗,一相宗,二空宗,三性宗。若相宗多说是,空宗多说非,性宗惟论直指,即同曹溪见性成佛也。如今不论见性。罔识正宗。多执是非】。什么呢?因为,曹溪讲“见性成佛”呀!所以说……欸,我们禅宗属于“性宗”。性宗是教门分类的哪一个呢?就是教门分类的第三个,就是“直显心性宗”。

所以说,根据圭峰宗密的理论,永明延寿说——我们禅宗是属于佛门三教中的第三支——直显心性……“直显心性教”,叫——显示真心即性教。

呐,合并了教门的“显示真心即性教”和禅门的“直显心性宗”,所以说,永明延寿自立“心学”……禅宗本来叫“性宗”嘛!他自立“心学”,自创判教……就不叫“性宗”了,叫“心宗”。他以“心宗”的理论体系出发,合并教门、禅门为一体。

我们在讲佛教历史里的时候发现啊——在理论创新这个领域里啊,法眼宗的这四代宗师,都特别地勇敢!从玄沙师备开始,到这个大法眼文益,到永明延寿……你看,他就敢自创“心宗”!他合并了教门的第三支、合并了禅门的第三支……然后呢,改“见性成佛”为“心宗”——见心成佛。

永明延寿,他强调——佛说……就是最开始那一大段话啊……涅槃妙心,啊……以心为宗……说“涅槃妙心,以心为宗”!那,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永明延寿老师的心,那实在是太大了……嗯,实在是太大了!他这个心呢……张开双臂,要拥抱佛教关于“心”的全部体系!

我们说——“心”是什么?“心”在佛教里是最高本体概念!他就叫“心宗”,那他就要张开双臂拥抱一切!把佛教所有的体系纳入到他“心宗”的体系里。所以说,永明延寿的“心”,那概念就大了!他融合进来唯识法相宗的这个“阿赖耶识说”……就是,“阿赖耶识”有个“八识说”;他也融合了天台宗的“性恶说”;他融合了中观学派的“毕竟空说”……

总之,在永明延寿大师目力所及范围之内,他要用“心宗”融合一切。虽然,他开始自称……《宗镜录》开始自称——我禅归达摩,教归华严……但他实在是太谦虚了!他太保守了!他低估了自己的心有多大。所以说,在《宗镜录》的理论边界上,他其实已经远远超越了他自己的承诺。

我们简单地讲一下儿他的禅观。永明延寿的禅观很特别,也是八个字,叫——即境即佛,是境作佛。即境,我们知道啊……“即心即佛”,对吧?“是心作佛”……这个,禅宗一直传扬的!对吧……“境”是什么?唯心所造,对吧?唯识无境——没有“境”…… 唯识无境!只有“识”没有“境”!只有“心”哪儿有“境”?但是,永明延寿反过来了——他的禅观叫作“即境即佛”……“境”就是“佛”!“是境作佛”!这个禅观一出,对传统禅宗禅观是一个巨大地颠覆!我们或者说——颠覆!再颠覆!

传统禅宗的禅观是什么?即心即佛呀!从“即心即佛”到“即境即佛”,这完全是一个跨越性的理论!因为我们很清楚啊——唯识无境……没有“境”!怎么来的“即境即佛”?

那,我们要进入理论论证——永明延寿大师,他怎么从“三界唯心”这个概念,论证出他的禅观——“即境即佛”呢?既然“三界”……我们看到的“三界”是唯心所造,那么“即心即佛,是心作佛”这个概念很顺,很好理解!因为“心”造的“三界”嘛,所以“心”去作“佛”……这很好理解。“境”,它不是“唯心所造”的吗?不是“唯识无境”吗?唯有“识”没有“境”啊!“境”是虚妄啊!那,虚妄的“境”怎么就是“佛”了吗?而且,“即境即佛”这个跨越太大了!我们刚说过嘛——法眼宗宗师都是那么地勇敢!他们不光勇敢,而且硬朗!他这个论证过程非常硬朗!

我们就进入专业课的论证过程了啊……因为我讲到这儿的时候,已经自暴自弃了!就……不打算你们懂了!就是……懂不懂都可以了,我自己讲爽了就算了!

首先,“三界唯心”这个理论没有错。但是,这个“三界唯心”的理论……就是“三界唯心造”这个理论,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问你——这个理论你怎么知道的?老师告诉你的……书上教你的?老师告诉你、书上教你的……这就能算真理吗?那老师要告诉你……那屎能吃,你吃吗?对吧!你肯定得自己试啊……对吧?屎能不能吃?你端过来,你一试你就知道了……一闻,你就知道不能吃!所以,“三界唯心”这个理论,无论是经上来、老师教你……都没有用!那都不能算真理!“三界唯心”这个概念,必须你自己认识到!

那,我怎么能自己认识到“三界唯心”呢?就是“三界”……这个真实世界“唯心所造”呢?嗯,现实里你肯定认识不到!怎么认识?禅定!这个概念呢,就必须……嗯,同时听这个我的“佛教哲学”课,在我的“佛教哲学”课的第125课里……125课里说这个,就叫“唯识无境——禅定反向定义的世界”。我们就知道说——这个概念是怎么通过“禅定”阐发出来的。

佛教有“四圣谛”——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法!世间法,你可以在世间观察到……哎呀,各种苦啊……集起来,对吧!灭、道呢?灭、道,一对因缘,是出世间法!这个出世间法呢,你、你不可能世间看到,你只能通过“定学”去把握。我们在“佛教哲学”里已经讲过——佛教的义理之所以难讲,是因为它大量的义理是通过“禅定”反向定义出来的!这就是佛教义理,它这个来源有的东西论证不清的原因。

永明延寿,他在《警世》这篇……就是他的《警世》文里……他有一篇这个论文里说——三界唯心的“一心”必须通过“禅定”亲自把握。就是……他已经认识到了这点了!就是,我的那个125课,说的就是永明延寿的这个概念,就是——“三界唯心”这个概念,你不能从书上来、不能从经上来、不能从老师来……你必须通过自己的“禅定”来把握!

所以说,他在这个文章里说——“既信一心,须以禅定冥合”。什么意思?所谓修禅的“禅”,就是要在“定”中和“一心”得到实证。那,这个就是宗教实践了,我们就不多讲啦!就是明确一下儿——“三界唯心”的理论是必须通过“禅定”自己来把握的。

那么,除了“禅定”能把握“三界唯心”的道理……如果,不会“禅定”,日常生活能不能把握呢?欸,永明延寿在其净土宗的主要学说……就是,他的净土宗理论都集中在《万善同归集》里说——日常里,你也能把握!也能!但是,日常里把握,它主要突出的是“三界唯心”的一个实践功能。就是说——理论是“禅定”把握;但是,日常也能把握“三界唯心”,但这个“三界唯心”都体现在实践上。

怎么实践呢?他在《万善同归集》里说:“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原文: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寂不碍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是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就是说——你想体会“万法唯心”……你不会禅定?那,你禅定你可以什么事儿不干啊……但是如果你不会禅定,那你也不能什么事儿都不干啊!你就坐着?空坐……啊,唯心……你就坐着整天动心眼儿?那不行!就幻想?那不行!

你怎么体会“万法唯心”?你就要什么都去干!JUST DO IT——“广行诸度”!什么叫广行诸度呢?“广行”……啊!都干,全去干;“诸度”……这个“度”呢,是……不是说所有的“度”啊!“诸度”就是——大乘六度。对吧!“诸度”……“度”是“大乘六度”的意思。

大乘六度无极——施度、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度、慧度。这是我们常说的!只要有佛教基础,就知道“大乘六度”。“六度”的核心,是最后一个——慧度!就是我们常说的“般若波罗蜜”。“六度无极”就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核心“六度同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那,永明延寿指出来——你不会禅定可以,你就取“六度无极”,去修“六度”……同时修!你虽然把握不了理论,但是这“六度”实际就是“三界唯心”理论的一个体现!就是说——你虽然不知道这个理论什么样儿?但是你就按照理论的结果去干!这就是“三界唯心”理论的体现。

“六度同修”……就是这个——施度、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度、慧度同修!不光要同修啊……你还要“万事齐兴”!什么叫万事齐兴?你所有的修行都要干!你还要干得好!哎……永明延寿老师对我们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啊!这个……怎么可能都做得好呢?永明延寿老师说——可能啊!怎么就不可能呢?想要万事齐兴,你只要依据“理事关系”去做事……欸,把华严宗的教理引进来了——你只要依据华严宗的“理事关系”去做事,理事无二,理事无阂……“无阂”就是隔阂啊……理事无阂,其道在中。

就是说——你只要能按着华严的“理事无二”的关系去“修六度”、去“万事齐兴”,同时都做好,实现这个“三界唯心”的这个、这个实践,哎!你就能体会到理论。

理事无二,这是华严宗的传统教理。但是,永明延寿他创造性地阐发了!我们说这个……大宗师就是这样啊!集大成者,他已经融会贯通了!华严宗教理……华严宗里叫“理事无二”,但是他没有用华严宗的教理来解华严宗的“理事无二”,他用了唯识宗……唯识法相宗的教理来解释“理事无二”。他用华严……嗯,就唯识法相宗的理论去解释这个教理的时候儿,就不叫“理事无二”,叫“理事无阂”。什么叫理事无阂?没有隔阂!对吧……华严,管这个概念叫“理事无二”,他就把唯识法相宗的“三性唯识学”引进来了——以慈恩宗破贤首宗;以唯识法相宗破华严宗!创造出“理事无阂”这个概念。

永明延寿,他在《警世》这个论文里,把“理事无阂”这个关系,归结成“心”和“境”之间的圆融。什么叫理事无阂呢?就是——心境圆融!客观和主观……客观和主体统一。我们讲——他用的是唯识学的这个“阿赖耶识”的概念去破的啊……听不懂?就、就这样……他用唯识宗的“八识说”来拆解华严宗的“理”与“事”之间的关系。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其中,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和第八识——阿赖耶识,这在佛教理论里叫作“现量”——皆是现量所得,无心外法。

第六识——意识。“明了意识”是比量,“比量计度,而成外境”【原文: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以世间逆顺种种因缘。空受身心妄苦皆为。不知三界唯是一心。以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及第八识。皆是现量所得。无心外法。以第六明了意识。比量计度而成外境。全是想生随念而至。若无想念万法无形。故经云。想灭间静识停无为。又云。诸法不牢固。唯立在于念。善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若了一心之旨。心外自然无法可陈。岂有欣戚关怀是非干念。佛颂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故起信论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起。一切境界相灭。唯一真心徧一切处。是故三界虗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论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哎……听、听不懂算了啊!

比量、现量、非量,这是唯识法相宗这个描述“心”和“境”之间的三种状态的词……就,“心”和“境”祂对置的有三种状态,叫——现量、比量、非量。这是唯识法相宗的专业词。

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属于现量;意识属于比量。比量“成外境”;现量是“无心外法”。这样,“识”与“境”之间、“内”与“外”之间、“主”与“客”之间……祂就合一了!成为同一唯心的自我运动。哎,就不往深讲了啊……

意思就是说——“心”为万有的共同本质!“心”是最高本体,是万有的共同本质,所以,叫“理”。这个“理”就是“心为万有”。而,由“心”的这个万有的“理”,所显示出的一切境相,就是“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心”造的“境”,“理”造的事儿……“心”所化。“心”就是万有……最高本体,所化成世间的“事”。

我们前面讲过大法眼文益……清凉文益所说——世间诸事是“理”,名言描述是“事”。那对“理事关系”是“语言”和“真实”之间的“理事关系”,所以在文益那个地儿,世间所有的事儿是“理”,而语言描述它是事儿……“语言”、“真实”之间的关系。

到永明延寿的时候儿,他跟文益的“理”“事”概念不一样!他世间诸事是事儿,内心感知是“理”,对吧?因为“心”作为万有的最高本体,祂感知的是“理”,这是“感受”与“真实”之间的“理事关系”。所以,永明延寿的“理事关系”和清凉文益之间的“理事关系”是不一样的。

“心”既然是“万有”,“心”既然是“理”……叫——心即万有,心即理。那么,世间的事呢?世间的事,就是心中这个“万有”,透射到世间的境像。心中的这个“理”是“万有”,是“真有”;而世间呢,是“像”,而不是世间的万事透射到心中的境像。世间“有”,“心”是境像。这就是“心”和“境”、“理”和“事”的关系。

呐,这段论证,他要引出的是什么?他要引出的是永明延寿的结论。所以,永明延寿在《警世》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叫作——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见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宗镜录》原文:法无自性。三界唯心。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

呐,听出来了吧!这段话是什么?儒家理学是抄出来的!“心即理”……“心即万有”、“心即理”导出的结论就是这个!中间大家听不懂可以,但听出这个结论就明白了——“心即万有”、“心即理”,导出的结论是“见色即是见心”。儒家理学的祖宗。

根据“心不自心,见(因)色故心”这个理论出发,那就要推翻一个传统的佛教学说啦!对吧……“心不自心”,见色就是见心,这和禅宗的哪个理论矛盾了呢?我们拆出来讲:

根据这个理论,永明延寿大师,又把南禅宗慧能五大弟子……我们说——慧能座下有五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宗师不常提,叫作——国师南阳慧忠。国师南阳慧忠,自己有个独特的学说——“无情有性说”……无情也有“性”!哎,拖鞋也有佛性……重新拿出来了。

原来,我们认为——只有众生才有佛性……因为,众生我们管它叫“有情”嘛……有情有佛性!呐,佛性是什么呢?佛性,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哎,众生心……啊,这个东西,肯定只有活物才有嘛!无情哪儿来的“心”?没有“心”哪儿来的佛性?对吧!禅宗的主流,都是坚持“有情有佛性”的!坚持“无情有佛性”的呢,是禅宗很小的一部分……禅宗的三支——南阳慧忠系、牛头系和径山系。这三支小的“宗”坚持“无情有性说”。然后,其它教派呢……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他支持“无情有性说”。

佛教主流坚持的是“众生有佛性”,“无情物无佛性”。但是,永明延寿的理论,他的第一步推出的是“心即理”——见色即是见心;他的第二步,就是要把南阳慧忠这个“无情有佛性”给搬出来!而且,必须要明确……永明延寿必须要明确地论证——无情必须有佛性!必须有、必须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为什么无情必须有佛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