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 厚朴 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2-27
上一课,我们最后说——永明延寿把南阳慧忠的“无情有佛性”学说给搬出来了!并且明确——无情必须有佛性!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不承认“无情有佛性”这个判断,你就不能坚持“三界唯心”这个唯识学的基本命题了,对吧?唯识学是站在“三界唯心所造”这个基础上创、创建出来的,如果你要不承认“无情有佛性”,那唯识学就要倒了。
动物、众生……我们这些活物——“有情”,是唯心所造的!那植物就不是心造的了吗?啊……你心就能造那活动的东西,那这些器世间这些东西不是、不是……不是心造的啊?不是唯识无境吗?动、植物都是平等的呀!既然山河大地都是心造的,那凭什么只有心造的众生有佛性?那心造的拖鞋就没有佛性啦?对吧!都是心造,诸法平等,就都该有佛性!否则这个逻辑就不通了,对吧?
还有一个办法……这个逻辑不通,这还有一个办法——你要不然就把唯识学给废了……你不承认唯识无境了!好吧?你没这个胆子!所以,永明延寿老师说……这、这个就是二者必须保留其一!你要不然坚持“三界唯心”,如果你坚持“三界唯心”,那,无情也有佛性……无情跟有情平等的,也有佛性!你要不然就把唯识学废了!呐,在这二选一之中,那我们只能承认“无情也有佛性”。所以,永明延寿老师说——哎……南阳慧忠老师果然是国师啊!“无情有性”学说果然很OK啊!
对于“无情有性”的推导,他是基于唯识学的一个基础原理的!实际叫作什么呢?叫——不对也得对!对吧……你要是“不对”,你要是说“无情有性说”错了,那就唯识学就错了!对吧?二、二选一……不对也对的结论。
永明延寿,他引用了“禅教之争”早期,华严宗四祖澄观的话……华严宗四祖澄观当时这个调和禅宗和教门之间矛盾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说:
“今学法者”【原文:学法之者。多弃内而外求。习禅之者。好亡缘而内照。并为偏执俱滞二边。既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就是——学教门的;
“多弃内而外求”……那,求于经教!那,哎……教门求于经教,“弃内而外求”;
“习禅者好亡缘而内照”……就是——禅宗修禅的人呢,好“亡缘而内照”,不太考虑因缘,整日去找自己的内心;
“并为偏执,俱滞二边,既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就是说——你们都过于偏执了!学法的,好弃内求外;学禅的又好看心不看世事因缘。什么叫“俱滞”了呢?就是说——你们都失去了我们佛教的中道观!我们佛教的义理讲“中道”,你们都好俱滞于一边——要不然,就是坚持……禅宗坚持……我要“心中求法”;要不然,就是教门,要“事中求法”、“理事无二”…… “事中求法”。其实,“心”和“境”是一样的!不要刻意,是平等的……啊!大概这个……澄观就是这……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这个理论方向看出来是什么了吧……澄观指的理论方向是看出来是什么了吧?永明延寿,他要延续澄观的这段……他引用了澄观的这段话,就是……方向也很清楚了——他要指点一下儿祖师!他要清算一下儿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的理论呢,是儒家王阳明“心学”的祖宗!就是——“即心即佛,是心是佛”。这是儒家“心学”的祖宗。而永明延寿,他前面的论证是什么呢?心即理……“心即万有,心即理”,这是宋朝朱熹——儒家“理学派”的祖宗。所以说,儒家“理学”和“心学”之争,其实佛家在好几百年前,他们已经打过一次了!
永明延寿,他就接住澄观这段话借题发挥!澄观指出来——有的要坚持“事儿”,有的要坚持“心”……这都不对!都失去了中道。他就借着这段话借题发挥,要完成他不可能完成的那个论题,就是要从“即心即佛”到“即境即佛”!我们这个论题没证完呐!他一定要跨越了这个——怎么从“即心即佛”到“即境即佛”。
永明延寿老师说:“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原文: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哎,这不是马祖道一的概念嘛;
“不知”实际上是“即境即佛,是境作佛”……欸!为什么呢?因为,永明延寿老师已经单独论证过两个问题了……我们说——中间岔开了啊!先论证了一个“见色如见心”——“见色”就是“见心”……“心色为一体”的概念,他先论证了这一个问题!然后,他又论证了“无情有佛性”——境界无情也有佛性!这两个论题,他已经都论证完了——见色如见心;无情有佛性。
在这两个已知论据上,永明延寿老师继续说:
“以如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对吧!你以“心”作佛,对!以“如”……以“真如”为佛,那“心境”……“心”和“境”都是“真如”所现的。“以如为佛”就是——你……“真如”是佛,对吧?“心”和“境”都是“真如”所现!“心”既然是“真如”……“心真如”可以作佛,那么“境真如”为什么就不行呢?“境如焉非”!对吧?“心如”既然可以作佛,“境如”难道不行?
就是……“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能)作佛”。这就是他为什么要论证那“无情有佛性”……对吧?“无情境界”也有佛性,所以“境有心性,安不(能)作佛”!这个来了……“见色”就是“见心”——“心色一体”;“无情”又“有佛性”……那,“境界”也有“心性”!那,为什么不能作佛?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能)作佛?
延寿老师这个反问你接得住吗?对吧!心……拖鞋,它也是拖鞋;拖鞋是拖鞋,心拖鞋也是拖鞋……那么,心拖鞋……嗯,就是……拖鞋也有佛性。你心拖鞋能作佛,那我的拖鞋它为什么不能作佛?这就是反问式论证。
反问式论证,如果你觉得扎得还不够啊……就我们说——反问式证明,这叫“证得不究竟”。延寿老师就收尾,正面给了这个“即境心即佛”一枪!他说:
“以心收境”【原文:以心收境。则心中见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见佛。是唯心如来】……就是“以心收境”,“境”去看“心”……
“以心收境”,这叫“心中见佛”——心中所见佛,那就是“境界之佛”!
那,“以境收心”呢?那么……这个“境中见佛,唯心如来”!什么意思?“即心即佛”和“即境即佛”就是一对镜子而已!两者是一对镜子,互相观照。当“心”这面镜子照到“境”的时候儿……那,你看见那个“佛”就是“境界的佛”;当镜子这面……“境界”的这面镜子看到“心”的时候,那“境中见佛”就是“唯心如来”!就是你“心中如来”!
打完收工!千古宗师,绝了!“心”和“境”不过是一面(对)镜子——心能作佛,境就能作佛!我们开课就讲永明延寿的这个禅观——“即境即佛,是境作佛”证明完毕!完美!哎,大家懂不懂?就算了……简单的结论就是——“心”和“境”是一体的!祂们是对着的两面儿镜子,只要心能作佛,境就能作佛!是心是佛,就……是境是佛。
这就是推翻了南禅宗……我们说——岔开了!推翻了南禅宗的一个根本理论啦!“即心即佛”、“是心作佛”,这是马祖道一以来,所有禅家的命脉啊!南阳慧忠主张的这个“无情有性说”,其实自中唐两大禅系兴起以来啊……已经被人遗忘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三个小宗——牛头禅、径山禅……嗯,慧……那个南阳慧忠禅,三个小宗!一般佛教教理不讲,对吧?讲了你们也很难理解!你看——“拖鞋有佛性”?这事儿怎么理解?对吧!
但是,我们“禅宗课”……去年,南阳慧忠、径山、牛头各用一课来讲!欸……因为佛教义理终于发展到了这一天,我们必须把他们重新拿出来看!就是——禅宗从中观化向唯识化转移,就是这三宗做的工作,垫了理论的的砖头。
永明延寿,他从华严宗的“理事一如”的理论出发,利用了唯识法相宗的唯识学,重新发挥了南阳慧忠提出的“无情有性”学说,最终论证出来“即境即佛”,“是境是佛”……“是境作佛”!他的矛头就直接指向了洪州宗的宗师——马祖道一。
我们说——永明延寿的法眼宗,这个法脉是哪儿啊?最早从雪峰禅系来啊……石头宗啊!永明延寿是石头宗后人啊!石头宗,从它的创宗大师——希迁开始……希迁写的《参同契》嘛!他们一贯的学风就是“以理入禅,以经解教”……以“华严经”为他们的根本。所以这一次,相当于对江西宗——马祖道一系的禅系,作了一次理论上的总清算。
其实,这种石头宗要清算洪州宗的理论趋势啊……很早就开始了!从他法眼宗的远祖……五代以前——玄沙师备,就已经开始准备在理论上去清算洪州宗的这个“是心是佛”。这一次,永明延寿万箭齐发!通过唯识学、无情有性说——两个学说,彻底清算了马祖道一!就……决战了!他就用“即境即佛”迎面就批判了“即心即佛”这个概念。批判的是什么呢?是它的片面性!对吧……你只看到“即心即佛”,实际“心”和“境”是两面儿镜子对着放……互相看。你只看到了“即心即佛”,那就说明——你洪州宗的禅观过于片面了!
而且,清算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他是有这个理论必然的!因为,以“即心即佛”出发,马祖道一系的这个禅系有狂禅的倾向!哎,心……就跟那个王阳明的“心学”一样嘛!王阳明的“心学”后期也是过于放、放旷了……到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明代哲学家,起初投入王阳明(守仁)门下为求生,后来转而治学,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那个时候儿。
这样,就使禅宗……传统禅宗这种放旷的禅风……哎,以心为佛,那禅风一定放旷!对吧?那“以理为佛”,那禅风就大大收敛!为禅宗庙堂化、理学化,就铺平了道路。
永明延寿这个“即境即佛,是境作佛”的口号儿,实际是禅宗理论转身的标志!是禅宗唯识化的标志。他不但使“境”这个概念……就是“外境”概念,有了客体化的外观,也使“理”和“心”出现了分离的倾向。就是……原来这个“理”和“心”啊,没有出现分离倾向,只强调“心”。“理”呢……是具体的“理”、“事”之间的关系。但这一次,“理”和“心”并列、分离了。这就是禅宗的……从马祖开始的“禅宗心学”,向永明延寿开始的“禅宗理学”转换的。
佛教里的“心学”和“理学”,先后出现的顺序和转换趋势,和儒教是相反的!佛教先出现的是“禅宗心学”,然后向“禅宗理学”转换;而儒教呢,它相反——儒家先出的是宋朝的“理学”,向明朝王阳明的“心学”转换。
如果说——六祖慧能这个“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开创了“禅宗心学”,使“禅宗心学”达到了一个独立的这个高度,开创了五百年的“禅宗心学”……那么,永明延寿的这套论证——“见色即见心”、“心即万有心即理”,或者说,一句“心即理”就使禅宗的理学达到了可以独立的程度!
“禅宗理学”的出现,我们说——它影响到了“儒家理学”的出现嘛……“禅宗理学”的出现,它在中国佛学界乃至整个儿中国的文化上,意义都非常重大!非常深远!重大深远到不可估量!!
但是,世间的事呢……都是因缘!我们说——世间的事都是因缘!盛极转衰这件事,是一个必然!永明延寿,他作为佛教理论的喜马拉雅山本山,自他以后呢,汉传佛教就再也没有创新型的理论了!他到头儿了!至少,在佛教自己的义理领域,永明延寿达到了理论的高峰……巅峰!欸,之后……直接就是理论断崖。所以,世无圣人久矣啊!后面还有一点儿查漏补缺的地方,就是明朝契嵩做的“三教合一论”。这就是这个……文化的缺憾。
我们在讲“佛教史”的时候说啊——文化……中国文化有走向“大一统”的这种内在冲动!但是,真正完成了文化“大一统”之后,它的弊端就显示出来了——永明延寿这件事情就非常典型!对吧……一个人合四教于一身,开创两宗,树立“心宗”!呐,开创“禅宗理学”,那简直他一个人的学术贡献……说不完!
但是,他这个理论达到了新的高度之后……一个理论达到高度,尤其是这种理论是通过融合产生的,就是说——这个新高度的理论是通过融合“二宗”产生的,融合两种学说创立的时候,往往都会带来你想不到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说的——理论断崖。比如说当年华严宗的圭峰宗密……就这件事情历史上出现过!五祖圭峰宗密。
五祖圭峰宗密,也跟永明延寿一样——身兼两家,对吧!他既是华严宗的五祖,他又是菏泽系的嫡传……禅宗菏泽系的嫡传。在圭峰宗密时代,教理……整个儿佛学界,水平他第一高!他把华严教理融入了禅宗菏泽系,对吧……创立“人天教”理论、“三分教”理论……水平之高,一时无两!但是,菏泽神会系,我们之前讲过——它的禅观多有特色!那,华严教理多么博大!经过圭峰宗密整合之后,达到一个新高度!然后呢?然后华严宗被搞残了!呐,菏泽系?菏泽系直接就被搞死了!嗯……这、这就是结果……想不到的结果!
永明延寿创建的禅宗新理学呢,融理入禅!这种“大一统”的结果……直接结果,就是禅宗的禅学丧失了它的独立性——禅学更加博大了,但是它没有独立性了。
我们用这个评价艺术的角度来解释一下儿……简单解释一下儿啊,就是说——它美得很标准,但是它美得没有个性……哎,这是个美人儿!哎呀,很美!但是没个性了。我们平时怎么评价艺术作品……评价油画儿?说,一眼就知道是你画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画儿里有你的语言!嗯,这种画儿里的语言,这种表达……就是你的!我一眼就知道这画儿是你画的!对伐?这才叫“艺术家”……有他的语言。禅也是!
禅,自永明延寿之后,就丧失了它的独立性。晚唐佛教有两大运动,啊……它都是以永明延寿告终的!第一个,就是这个“禅宗统一”运动——以永明延寿开创的“禅宗新理学”为标志,标志着禅宗统一运动告一段落!我们说嘛……他一人系四家——唯识、华严、天台、净土,全干进来了!
佛教……汉传佛教有两大支流——教门和禅门。永明延寿的这个“新理学”……“禅宗新理学”,就是“以禅化教”——从禅宗出发去化教。禅宗“以心传心”,心为根本;而教门呢?“以理传理”,以“理事关系”为根本。但是,永明延寿老师竖起了一对镜子——禅宗的“心”是这面镜子;对面的镜子就是“理事关系”……“心”即“理”了!所以“心即理”的“禅宗新理学”一出,实际就标志着禅宗的“心”统一了教门的“理”。“禅宗理学”就……就是说——永明延寿创建的“禅宗理学”,实际就是禅宗在理论上完成了去统一教门各派的一个工具。
我们说——《宗镜录》本身就是当时贤首、慈恩、天台各宗的高手出来一起写的,所以,华严、唯识、天台……各宗皆被斩落于马下!永明延寿就作为禅宗统一运动终点人物……这个运动胜利了!如果还有战役呢,也只能说是零星的一点儿打扫战场。
晚唐之后的两大运动——“禅宗统一运动”就这样胜利告终。还有一大运动呢?万宗归净!就是——万宗归于净土信仰!终点人物也是我们的永明延寿老师。因为,他不光是禅宗法眼系的第三祖,还是净土宗的第六祖!
我们在讲“净土宗史”的时候儿讲过——净土宗的三祖善导……呐,初祖昙鸾、二祖道绰都是自我选择投向净土,而三祖善导不是!他叫“命定的宗师”……就是,他命定是净土的宗师——当时,他去藏经阁抽本儿书……欸!《观无量寿经》……好!归于净土了。永明延寿也是!他是命定的净土宗宗师……净土宗六祖。他虽然出身禅门正脉,但是当时他这个学术方向啊,也是心意不诀……据说他当时抓阄,连抓七次,次次都是皈于净土……七次啊!这个概率有多少?五百一十二分之一吧?二百五十六分之一?七次归于净土!
所以,永明大师,他的学术方向就投向净土!他两套核心论注,一套《宗镜录》,讲的是“禅教合一”;还有一套《万善同归集》,那就是净土宗著作。呐!所以,最终永明延寿大师就一人身担两家,成为两宗宗师。
他的这个“新理学”就分两部分!我们说“禅宗新理学”是两部分——从内容走向上和著作上是两部分。上部,就是我们刚才讲过的禅教合流,“以禅化教”为目的的代表作——《宗镜录》一百卷;另一本儿,“新理学”的下部,就是以“禅净合流”为目的的《万善同归集》。呐……上部,结束的是“禅宗统一运动”;下部,结束的是“万宗归净运动”。
前者,《宗镜录》重在谈“理”……道理的“理”!那肯定啊……学术论著嘛,重在谈“理”!那后者呢?《万善同归集》,看名字就知道了——重在“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