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就在你我身边,需要引起足够关注。
压力催人老
多数情况下,真正能压倒人的痛苦往往不是缺少名利,而是内心的焦虑、压力。
我常常见到高中教师中头发稀少,或者头发近花白的现象,而在监考过程中,看到本地、外地的同行中的初中、小学老师,显得面色红润、头发正常。虽未经过系统统计,也相对可靠。这可能和高中教师假期少有关,除了省会城市,县城中学大多连双休日都很少能正常休息。通常,每4个周能休息2天,就算是小长假了。而早晚自习的存在,让除了高考学科以外的教师能够缓解,要么起早,要么贪黑。学生一茬一茬长大离开校园,老师依旧守在校园里。所以,你可能见到极个别教师功成名就之后,便带一个班,或者以生病为理由,退出了一线教学。他们大概不想像从前工作压力和强度下活得那么累。
过去,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有钱、有名,还会抑郁,甚至走上绝路。总感觉世界上绝大多数烦恼,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就觉得这些明星、高管等等就是作、矫情。实际上,确实有很多问题和钱有关,比如接受教育、结婚、买房等等,确实把人逼得没辙,有些人被迫996,有些人周末连轴转,有些人一直在路上,有些人以健康、尊严为代价,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李玟,去世了,因为抑郁而轻生,让很多人内心充满震撼。它因为劲舞快歌而闻名,给人以阳光、乐观的印象,很少让人看到自己的伤痛。直到2023年3月底,她才将左腿的先天缺陷带来的伤痛公之于众,下定决心去做手术恢复。2023年7月2日,这位活力四射的女歌手、女战士决定离开这个给她带来爱、掌声、伤痛的世界。
抑郁造成的悲剧
20年前,影视歌都有非常成就的张国荣,在2003年4月1日选择告别这个世界。在网络上的各种讨论中,张国荣、李玟都被人看做很乐观的人。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抑郁症或许更值得关注。某位同事的岳母抑郁,时常要寻短见,家里人常跟着她,终究没有做到万无一失,还是离开了。其中的细节,不清楚,也不便说。同事们谈及,不由得唏嘘。
乡村里,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老夏因为长期腿脚不好卧病在床,疾病给他带来的伤痛、孤独,没有人可以诉说。后来,见他出门遛弯儿,大概好了不少。却常常叨叨:“人这一辈子,咋这么多苦呀。年轻时候吃不好,干活累得要死;年纪大了,该享福了,病折磨得难受要命。”过了几天,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村里传,他在家里也是经常唠叨这一套,说什么不如死了。没有谁当真。让他说烦了,就回了一句:那你想死就死呗。谁也不清楚,这是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老夏离开之后,村里人感慨万千: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还有啥想不开呢。大家弄不懂,也没有多少人琢磨,在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内心可能会出现空洞。
之后不久,村里另一老人说,老夏死了,我觉着,他说的可对。病痛难忍,就想投坑。外人当他瞎扯,一笑了之。过了两天,人们在水坑里找到了他的遗体。
应当引起关注
和名人相比,普通人的抑郁很难引起太多波澜,但作为疾病确实应该受到重视。遗憾的是,公众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抑郁只是一种短期的心理低沉,不是疾病;医学界在抑郁症的应对,远不及对癌症的排查、治疗;资金投入有限,进一步限制了对抑郁症的发生机制、治疗机理的研究。特别是,抑郁症的诊断困难:严格的诊断需要至少2小时以上;即便重度抑郁,症状可能完全不同;不同发病次数,症状差异可能很大。
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对于抑郁症存在的认知偏差,让抑郁症患者常常隐藏自己抑郁带来的伤痛——医学上的“三高”可以公开、癌症可以让别人知道,但精神方面的疾病,一般都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异样眼光的关注,从而,让抑郁症患者从周边得到有效的帮助。通过高质量交流实现认知的调整,与药物治疗的有效率22-44%相比,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率42-66%更具有吸引力。
学生当中,也会出现
不要以为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有了激烈竞争,才会出现抑郁。去年,听一位大学生说,在高三时,他几乎每周都要从县城中学到省会城市医院看精神科医生,他被确诊为抑郁症。当时,家里人给他的期待很高;在校本身时间紧,难得放松的时间和机会;他是班里的苗子,学各科老师平时经常和他谈话,让他患得患失。而后,常常难以入睡、食欲不振、脱发严重……好在,在医生指导下,他慢慢熬过了艰难时期。监考高三考试的过程中,我曾经见过一个女生手不停抖动,没法写字。和班主任联系上,说曾经去过医院,身体检查一遍,没有发现问题。我想,这和精神压力大有关系吧。发展下去,会不会抑郁,很难说。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要求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营造健康成长环境。这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在近些年来已经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共同发展。
对此,学校应该认真贯彻“双减”的指导精神,在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给学生成长发展营造健康成长环境。比如,不要邀请所谓的专家对毕业班进行所谓的各种励志演讲,毕竟,学生们都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环境了,增加压力,如同负重奔跑。
倒不如请心理咨询教师疏导压力,给学生化解压力带来的紧张,同时,明确理想和现实的距离,继续努力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