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建党一百周年选出的百位中国功勋书画艺术家之一。杨秀和还被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等荣誉称号。杨秀和1955年生于中国北京。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21年杨秀和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刘汉春先生与刘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书画界以“昆吾切玉,铁面向人”启功评语著称的近现代书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杨秀和坚持六十年临池不辍。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杨秀和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其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②!故能成其私③。

【注释】

①以:因为。

②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③私:在这里指个人利益。

【翻译】

天地永远都存在。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永远都存在。因此,有道的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就自身吗?

【导读】

天地万物皆由道生,但道在天地之中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自然之道,有养生之道,有处世之道,有耕植收获之道....老子在此以天地无穷无尽之道来论述为人处世之道,提出“无私长存”、“后其身而身先”等道理。他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和利已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积极的意义。

【解析】

在本章里,老子认为,天地是永恒存在的。而天地之所以能永恒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变化都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为,正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生养万物而独不生自己,反而得到了长生。因此,老子希望圣人能从中悟出这个道理。如果圣人也效法天地的这种德行,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也会像天地一样“长生”。

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即有道之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都把自身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结合老子其他章节来看,老子对人之生命的见解是很透彻的,并不仅限于肉体的生命,而是把生命推广到灵魂的范畴。如果一个圣人,能谦居人后,以天下为先,那么他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也会永远留在百姓心中,从而得到与道一样不灭的长生。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圣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没有私心,而是为了成就他最大的私心,那就是得以长生。故此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人最大的私心莫过于实现长生,所谓长生,就是能让自己的灵魂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百姓感觉到圣人的好,就希望他能够永远存在,他的生命与灵魂在百姓心中就永远都不会消失。

老子根据宇宙法则揭示了人生法则,而人生法则里又贯着社会法则。他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形。治理国家,只要时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自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从而体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幸福;为了肉体而活着的人,生命不会长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活着的人,只要社会存在,她的英灵就会存在,因为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这一章里老子以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要求人与入之间爱而忘私,和谐相处。无私是合乎道的美德.只有坚持这一美德,人类才能实现“长生”。

天地虽大,而未离于形数,则其长久盖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长久极于天地,盖以人所见者言之耳。若夫长久之至,则所谓天地始者是也。天地生物而不自生,立于万物之外,故能长生。

圣人后其身而先人,外其身而利人,处于众人之表,故能先能存。如使天地与物竞生,圣人与人争得,则天地亦一物耳,圣人亦一人耳,何以大过之哉!虽然,彼其无私,非求以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则固然耳。

天地虽然非常大,但仍然不能脱离于形态并能够被测量而得到数值,所以它们存在的长久终究是有限的。老子说的像天地那样永久,只不过是以人的感官所见来做个比喻。若说起真正的长久之极的,那就是天地的本始——道了。天地生成万物而不执著于自己的存在、不为自己谋求好处,独立于万物,所以能长久地存在。

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而让别人先,超脱于自身而使别人获得利益,成了众人的表率,受到众人的拥护,所以能突显、保全自己。如果天地和万物都争夺自身生存的优越条件,圣人和百姓都争夺自身利益,那么天地也就成了普普通通的一个事物,圣人也就成了平平凡凡的一个人,哪里还有伟大过人之处呢?虽然这样,它不以自身为意,不求成全自己,而它自己正由此而得到了好处,这是因为自然规律必然如此。

【经典解读】

道生万物,为“天地根”,同时天地也是道最直观、最真实的体现者。我们常常说的“自然”就是这样,它一方面代表天地间不经人为改造的万物,也指那种顺应万物本性,任其发展的方式。天地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物,它依道而生,依道而运行,虚而不屈,绵绵若存。

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也以天地之道推出人道,指出圣人处世所坚守的“后其身”、“外其身”之道。在老子的观念中,人道即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他们能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来立身治世,以其无私,成就其私。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说“天地无私”和“天地有私”本就没有什么区别。《阴符经》中就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大公”达到极点就是“大私”,反之亦然。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有很多满口“天下为公”的大儒,被人们指责为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也有很多像杨朱一样,呼吁着“拔一毛以利天下,无不为也”的口号而寻求治国救世的哲人。

本章道理应用到现实即“不自私”、“不争夺”、“甘为人后”。这是一种极高的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有人指责老子这种学说是讲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圣人的无私、外身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保住自己的权位,获得“私”而服务的。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可以这样理解,但联系老子通篇思想,尤其是前几章“无名”、“无为”的观点,会发现这只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本章所言的“成其私”只是一种对结果的描述,老子认为圣人不专门求私,也不避免“成其私”。这是一种顺道而为,却无意中成就的。其实,和儒家所言“安贫乐道”、“富贵不骄”倒颇多相似。

对于自私这一行为的由来,很难说得清楚。虽然社会上经常呼吁利人、无私,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自私的行为,完全不为自己着想的人是不存在的,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无法生存下去的。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举了很多探究自私是否动物本性的例子,其中有刚出壳就开始排挤同类的黑头鸥,也有为了保护群体而不惜主动丧命的工蜂。他认为我们要承认人类所拥有的自私的天性,但也不能任其肆意泛滥,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顺道,天长地久是因为顺道,是人成私也是顺道。顺应人性规律,顺应发展规律,遵循得失相依,有无相生,利己利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以利人达到利已,以利己达到利世,这才是当前社会发展最需要的。

【哲理引申】

明朝末年、天灾瘟疫加上朝政泥乱、宦官专权弄得民不聊生。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关外女真人也咄咄過人,逐渐占领了整个东北,整个大明山如残破的草房在暴雨腥风中摇摇欲坠。崇祯皇帝虽然兢兢业业一心想挽救整个帝国,但因为本性多疑,不但没有拯救危局,反而使形势越来越严峻。

1643年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大明帝国最后一支可以依靠的镇压农民军重要力量被消天,督师孙传庭战死。次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接着领兵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京城岌岌可危。

此时,当那些继续为大明江山奋战流血的将士在战场上绝望地呼号时,北京城内也在上演着一场“泣涕交横”的表演。招募士兵,打造兵器,构建防御设施,以及调外地军队勤E无一不需要大量军费,而现今经过多年用兵,国库已经空虚,只能拿出四十万两的白银,这对庞大的需求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户部、兵部的官员撤换、惩罚了很多,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崇祯帝只好将所有京官、权贵召集起来,要大家筹备军费钱粮。

户部官员首先建议从内帑中拿出一些钱财以充军饷,内帑即宫廷皇室的仓车,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人钱库。为此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崇祯帝将自己的私房钱捐出来一点。但这无疑是制皇帝的肉,崇祯帝向大臣们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

皇帝不肯拿,只好让那些富可敌国的皇亲贵戚、权贵亲信们出了。但大家看到皇帝如此吝啬,对保卫自己的江山都不肯拿出一个子,当然也都十分不情愿了。国丈周奎是崇祯的岳父,也是当时最有钱的富豪之一,当募捐的司礼监太监徐本正到他的府上劝他捐钱救国时,这位老皇亲讲了满1为国分忧的 大道 参数 图片 )理,可是一提到钱就哭穷。崇祯皇帝知道后,想让岳父给文武百官们做个“好榜样”,密令周奎,让他捐十万两,以起表率作用。周奎虽然既是岳父又是臣子,于公于私都该遵从,但对着白花花的银子,他可一点也不含糊,继续哭穷,称勒紧裤腰带也(能捐出一万两。崇祯认为万两实在太少,至少也要两万两。周奎不敢讨价还价,暗地里向女儿求援。于是,周皇后背着皇帝,从内帑里取出了五干两给了他,周奎这才极不情愿地把钱捐了。

其他后台不如周奎那么硬的大臣们,虽然不敢表面推脱,但个个都开始装起穷来。魏蓬德出任多年首铺,知道一分钱不州肯定说不过去,于是含看眼泪捐了五百两银子,还哭着说多年清廉为官只攒下这么多。阁臣陈演更是在皇帝面前表白自己一向清廉,从未索贿卖官,一两银子也不捐。总之从上到卜,人家集体哭穷,崇祯帝凑了几十天也没把军费凑齐。

没有军费,士兵衣食都无法保障,坏了的军械、防务设施都不能及时修补,士气极其低落,城市、要塞纷纷论陷,很快李自成就攻进了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之下只得跑到煤山上吊而死。让人吃惊的足,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崇祯皇宫内搜出的白银就多达三千七百多万两,其他金银珠宝、古九字画史是数不胖数。李自成下令对明朝皇亲贵戚、高官将领的财产进行杏封。崇祯的老乐父周奎,起初掉着眼泪捐了两力内钱子,结果被送进农民军大营,在夹棍的威胁下,将所有钱财都交了出来,从其家抄州的现银就达五十多万两。魏德藻这位“清官”也被抓进了刘宗敏的大营,几十年搜刮的钱财不计具数,不仅都成了农民军的战利品,他自己和儿了也被严刑处死。那位清廉得没一两银子的陈演也被绑起来搜出了四小两白银。

人们常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唇亡齿寒,可惜在大明工朝的最后关头,这些饱读诗书的权贵大臣使是没有弄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是期望着别人来制肉解次整个帝国的危机,而自己流一滴血都不愿意。这种人人的自私终于害了大家,结果城破国亡,谁也没有逃掉被清算的命运。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jī)于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渊⑤,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注释】

①上善:最高等的善。若:像。

②处:停留、居住之意。

③几(ji:一声):作“接近”解。

④地:低下、卑下的意思。

⑤渊:深的意思。

⑥正:行政的意思。

⑦尤:怨咎。

【翻译】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按近于“道”。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导读】

圣人之所以能“无尤”,是因为他们“不争”。圣人的品格就像水那样,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泽被万物却不居功自傲。他们的居所、思想、行为、言论、治理天下的理念,无不透着这种如水般的智慧。

【解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丽不与之争。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上为至高,只有至高的东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虽然它的构成简单,但它是自然界里的生命之源。上善若水,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具有善性的人就像水一样,老子这是要人们学习水“柔弱处下”的德行。

那么,水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东西,它具有宽广包容的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无声无息的。

众所周知,水有形却无状,谁也不能说清水的形状,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呈现什么样的形状。它生性温柔,就像一个柔弱的少女,羞涩柔韧而又随遇而安。用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抽刀断水,于水毫发无损。在天则为雨雪云雾,在地则成江河湖海。遇热成汽,逢冷结冰,见风起浪,居高成湍,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无论它身处多么显贵的高位,都会谦卑地向下流淌。这一点,和人类恰恰相反,人是钟情于高处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人都往高处走,所以难免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博弈,有博弈就会有得失、成败。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水性善柔,大道无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劳。而这正应该是圣人必备的德行。老子认为,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因此,人的心胸就应该像水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择地而居。对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宁愿居下位也绝不欺他人。为人处世重诺守信,就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钟爱的是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与水的德行相似。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为争,以无私为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人类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乐,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如水一般,就能与大道协调,就会免去纷争、痛苦和烦恼,就能过得逍遥自在、轻松愉悦。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天以一生水”,盖道运而为善,犹气运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无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曰“上善”。

《易经》说:“阴阳就是道,能够追从它的必定是善的,道所带来的也必是善的,生成了万物各自的本性。”又说:“天因为依循道的规律而产生了水。”道运行而产生善,就像大气运行而产生降水。所以说上善若水。道和水两者都是从无形而生成形态,所以它们的道理相近。没有地方是道影响不到的,没有某个事物的利益是道不为之提供的,而水也是这个样子。然而水既然已经拥有了形态,和道就一定是存在区别的了,所以说接近于道。然而可以命名、可以言说的善,都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加以区别地称为“上善”。

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善渊也;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水惟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

水往低处流,从来都不违逆,是善于选择地方;深渊空虚宁静,没法测量深度,是善于保持沉静;水润泽万物,给予而不求回报,是善于给予仁爱;水遇见圆的就拐弯,遇见方的必然有转折,堵塞它流动就一定停止,堵塞解除流动必然恢复,像这样的就是善于守信;水能洗净各种污秽,能够以水平面为参照评判物体的高低,是善于协调治理;遇到什么容器、什么环境,形状就与之适应,而不是总保持一个形态,是善于发挥外物的长处;水冬天结冰,春天解冻,旱涝都依据节气,是善于应时而动。慈善的人还是受到人们的批评,就是因为他的争。水就是因为不争,所以兼有这七种优点而没有危险。

【经典解读】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

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

水不像火那么热烈,也不像石那么刚强,但人们义知道,水可以灭火,水滴石穿。王夫之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它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它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这正是圣人处世的要旨,即“居下不争”。

《荀了,有坐》记载了孔子答弟了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佣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祧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了见大水必观焉。”可见儒家所描述的君子人格和老子所说的圣人之行,有颇多相似之处,谦虚、利人、心胸广湛、仁.和诚信是他们共同的优秀品质,也是老子、孔子从水上得出的智慧启迪。

【哲理引申】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令尹),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使楚国国力大增,为楚庄王争夺霸主之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叔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孙叔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两头蛇现在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等到(孙叔敖)长大,出任楚国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

孙叔敖出任令尹以后主张宽刑缓政,着力发展经济。当时,淮水流域常常会闹水灾,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使百姓富足,国家强盛,他就去亲自调查,持兴修水利设施。孙叔放反对繁苛的政令。一次,楚庄王曾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劝谏说,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槛做高,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叫作“蚁鼻钱”。楚庄王嫌它重是太轻,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但老百姓却觉得不方便,特别是商人们更是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放弃商业经营,这使得市场非常萧条。更严重的是,市民们都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谋生了,这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孙叔敖知道后,就去见楚庄王,他以便民为先,请求恢复原来的币制。庄王答应了,结果三天后,市场又恢复到原来繁荣的局面。

孙叔敖任令刀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白岸;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作为令尹,他的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从来都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策。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他为官多年,家中没有任何积畜,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

孙叔敖生病将要去世的时候,将他的儿子叫到病榻之旁,告诫他说:“楚王曾数次想封我上地,但我都没有接受。现在我耍死了,楚王一定会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国、越因之间有一块荒艽土地‘寝之丘’,这地方名字不好,土地贫瘠,楚国人害怕这儿有鬼,越国人也很迷信。你如果不得不接受封地,就要这一块土地吧。”孙叔敖死后,楚庄王果然以肥沃的土地分封他的儿子,但他的儿子记着父亲临死的遗言,坚辞不就,最后不得已接受了“寝之丘”。后来楚国历经混乱,很多曾经封到肥沃之地的功臣后代都因富贵而丧身失位,唯有孙叔放的后人保留着那块土地长久不失。列子说:“孙叔敖的智慧,知道不以利为利。知道处于别人所厌恶的地方,这就是得道者与众不同之处。”

孙叔敖遵从百姓的意愿,反对繁冗政令,可谓无为而治;他任令尹而不喜,罢官也不忧,正如本章所说的水,不争不求,能“居善地”;他有了功绩,却不求奖赏,也正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要儿子求封于寝之斤,甘愿“处众人之所恶”。正是因为他这种超人的智慧,才能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才能保全子孙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书法家、画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宾礼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杨秀和现担任东方欣正书画院院长,京西文艺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北京墨缘阁书院院长,北京海图书画苑特级书法教师,北京 世纪 名家书画院艺术顾问,羲之书画报当代艺苑专刊主任创作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文华先生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教授隶书朴茂奇肆,瑰异凝重,再现汉碑简牍的法度和韵味。”

当代隶书大家沈定庵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公秀和汉隶苍劲怀远富有韵律,笔法墨法章法皆做到恰到好处,汉时 风雅 如现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