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甚至在那些偏远一些的农村,大家还在使用着煤油灯,那时大家都穷,也没有机械,种田种地全靠人力。那时谁要是去了一趟城里,回家都是一个大热门,能在城里混更是了不起的人物。

我小时候不要说你没钱,就是有钱又怎么样,购买很多东西都要票据,相信不少60或70后都还能有相关的记忆吧,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粮要粮票,买肉也要肉票,那时候的供销社特别火,能在供销社当个售货员绝对是一个好差事,那些领导就更不得了了。

那时农民要交粮,交粮分为公粮和余粮,公粮是指交给国家的赋税,是一种义务,公粮是一定要交且是无偿的,余粮是指你交完公粮之后卖给国家的粮食,是有偿的。养的猪也有上交供销社的,按重量分为几个等级,那个是有回报的,那时的运输工具除了用肩挑以外,不少人用一个独轮车来推,我们那里叫土车子,由于那时候流行那个车,使用的频率比较高,所以路上常常会出现一条明显的槽,在那些乡村的石板路上特别明显,有些土车子由于润滑不好,推起来发出饥吖饥吖的声音,如果大家约定着一起出发,那绝对是一道风景。

改革开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从低产值的农业劳动中向高产值的工业生产转变,正是这种劳动力的转变,使得我们的特区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从基础建设到大量工厂的入驻都一气呵成,虽然初期的劳动力报酬并不高,但相比从事传统的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还是相当巨大,所以这场改革大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南下淘金,对于一些有胆识人士,甚至选择放弃不错的原有工作,深入“下海”一线掏金。那些劳动力报酬的回流,一步一步改善着大量农村人的生活,渐渐的不少人有了存款。

其实我不知道城镇化给你们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在我看来可不是一个多妙的举措,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造就了当今城市的繁华,也带动了房地产在中国各城市中快速崛起,虽然房地产这链条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对于农民来说只不过是左手进右手出罢了,把赚着的钱换成了高价房子的首付,因此背上了房贷,所以渐渐地我们需要高工价来支撑我们的开支,我们不再愿意做低廉的劳动力,企业所追求的必定是成本与利润,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所以不少企业渐渐撤离了,所以我看到今天这企业走了,明天那企业也走了。

加工企业的不断离去,房地产的热潮退去,无疑造就了今天的就业压力,所谓的“卷”也突显出来,各种关于诚信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城镇化用短期的利带来了隐隐的伤,房地产加速了商业化的崛起,但终究商业只能是辅,工业和农业才可能是立足的根本,如果没有了大量的工业制造作为就业基础,未来农民的“贡献”会在哪里,返回农村还是继续留在城市,你会怎么选?城市生活你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