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规整的涵洞也修到了地头。这样的农田,具备了旱能浇、涝能排的功能,抗灾能力显著提升,也适宜机械化作业,为粮食连年丰收、农产品稳定供给提供了坚实支撑,也托稳了种粮农民的信心。解决了农村老龄人口种地难、外出务工人员土地没人种的闲置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土地更容易承包出去,承包价格也更高,有效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但也有不少搞土地承包的农民一针见血地反映,个别地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重面子,轻里子”,把能看得到的道路、水渠、涵洞等配套设施等建设,对耕地地力提升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忽略。导致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并不高,土壤板结、耕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并未得到相应的改善。

好地才能长出好庄稼,如此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明白;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有相应标准,其中土壤改良、地力提升更是重点实施的内容。在此背景下,某些地方为何还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这是因为,道路、水渠、涵洞等是摆在明面上的设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面子上的变化是人们最容易感知的,也是最容易实现和出“成绩”的地方;而地力提升,属于埋在地下的“里子”,实施起来不但占用资金还费时费力,关键是还没有“可观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中国人的“饭碗”,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事关农民的“钱袋子”和农业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在规范建设的同时,有关部门要严格验收,既要看“面子”,更要验“里子”,切实保证高标准农田真正达标、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