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曾组织第五次北征,打击北方强敌蒙古鞑靼部。但这次北征不利,军队粮草不济,士兵损失惨重,到达兰纳木儿河后,还是追不到敌人的踪影,朱棣对此感到疑惑。一夜之间,他做了个梦,梦中金甲力士对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他询问随行的大臣杨荣和金幼孜的意见。杨荣认为北征虽然是除暴安良,但战火之下,百姓也会受到影响,建议朱棣班师。朱棣接受了这个建议,下令班师。但在榆木川,朱棣因病去世。马云急忙请来杨荣和金幼孜商议对策。在保密的情况下,他们制造了一个小棺材,把朱棣的遗体放置其中,并放入朱棣常乘坐的大车帐篷内,继续向南行进。军中严明军纪,有条不紊地继续为“皇帝”送上三餐,直到大军进入大明境内。杨荣率人直奔北京,向太子汇报,金幼孜则扶送皇帝的棺材在后。太子朱高炽派儿子朱瞻基到军中,才发现皇帝已经驾崩,永乐皇帝朱棣已逝。朱高炽继位成为明仁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重大事件中,杨荣表现出了出色的处变不惊和决断大事的能力,使国家度过了最不稳定的时期,被誉为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福建建安人,曾在福建省乡试中考中第一名,以解元的身份参加了礼部的会试,又以殿试二甲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进士,进入官员队伍。这一年是1400年,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建文二年。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在前一年。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继位后开始削藩,其中最大的藩王是燕王朱棣。朱棣以《祖训》为由,率领军队进攻南京,以清君侧、靖难为名。在四年的战斗中,燕兵攻破南京,宫殿起火,建文帝朱允炆也不知所踪。此时,朱棣骑着高头大马往宫殿里赶,路边一个人问他,是先拜访朱元璋的陵墓,还是先继位。这个人就是31岁的杨荣。朱棣解释说,他是先要去拜祭先帝陵寝,然后再继位。杨荣支持朱棣,成为大明朝的内阁成员之一。在处理政务方面,杨荣展现了他的高超能力。有一次深夜,朱棣接到了宁夏城被围的告急文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询问杨荣应该怎么办,杨荣分析了一下,认为宁夏城已经解围了,果然不久后解围的报告就传来了。朱棣对杨荣的能力更加看重。为了控制北方,朱棣决定迁都北京,而杨荣作为一个远见卓识的大臣,认为迁都是正确的决定。在朱棣和一批像杨荣一样有远见卓识的大臣的坚持下,永乐十九年(1421),大明朝迁都北京。一场大雷电,点燃了北京三大殿,引起了一波反对迁都的浪潮。然而,内阁大臣杨荣和其他官员坚定地支持明成祖决定继续修复宫殿,并最终使北京成为了帝国真正的首都,这对于大明帝国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杨荣是一位读书人,但他对军事也有着相当的了解。在永乐五年,他被特派到甘肃考察军务,沿途观察研究,熟悉了山川地貌、风俗民情、军事设备以及官兵生活。回来后,他向朱棣详细汇报了自己的发现,朱棣对他的汇报非常满意。在五次北征蒙古中,杨荣作为军事参谋一直随行,尤其在1425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时,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能够正确判断形势,抓住机会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在朝廷中更是备受推崇。在明朝,宰相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而朱棣则成立了内阁,内阁成员也被视为宰相。而杨荣作为内阁成员之一,拥有出色的决策能力和威望,他在同僚中备受尊敬和关注。在处理重大事件时,他总是能够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大家都信服。与此同时,他也十分体贴关心同僚,这使得他在朝廷中更加受欢迎。在朱棣北征的途中,杨荣、金幼孜和胡广等几个文臣迷路了。天渐渐黑了,大家在大漠中摸索,非常着急。金幼孜骑马最差,走着走着,从马上掉了下来。杨荣急忙下马帮助他,但胡广等人却等不及他们,选择先行离开。杨荣和金幼孜骑着马继续前行,但金幼孜又掉下了马来。原来马鞍裂开了,这回他更不能骑马了。杨荣把自己的马让给了金幼孜,自己只能骑着没有马鞍的马。一直走到天亮,才碰上派来找他们的人。中午见到朱棣的时候,两人都累得说不出话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非常高兴地看到他们平安回来,特别表扬了杨荣的节气。杨荣说:“咱们是同僚,总有点交情嘛!”。但朱棣并不以为然:“胡广他们不也是同僚吗?可他们却没有回头看我们啊!”。杨荣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臣,他曾经辅佐过仁宗、宣宗和英宗前期,政治清明,百姓富裕,是大明朝的黄金时代。但在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这位七十岁的杨荣在回家探亲的途中不幸病逝了。杨荣家里很有钱,但他在回乡葬父的时候,却毫不吝啬地将族中有借无还的人的欠条全部焚毁;他还帮助族中贫穷的人安葬其家人,帮助抚养穷苦弱小而不能自谋生计的人,助其娶妻或嫁人;他甚至看到为家产而争夺的人,也会把自己家的田地分给他们……。后来,当杨荣回朝的时候,他的宗族亲戚和乡邻们都流泪为他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