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但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粮草,最终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北伐,可谓是一场悲壮的征战,其中最惨烈的一次,就是他的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建兴六年(228年),当时正值曹魏新帝曹睿继位,人心不稳之际,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便率领十余万大军,分两路出兵。

一路由赵云和邓芝率领,从褒斜道北上,作为疑兵佯攻嵋城,吸引魏军主力的注意力;另一路由诸葛亮亲自指挥,从祁山进攻陇西,意图切断魏军与凉州的联系,控制西北的战略要地。

诸葛亮的佯攻之计无疑是成功的,在魏军措不及防之下,蜀军连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魏军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只要蜀军能够占领陇西五郡,就能打开北伐的通道,为后续的进攻奠定基础。但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却因为一个人的失误,而导致全盘皆输,这个人就是马谡。

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曾经担任诸葛亮的参军长,多次随军出征,被诸葛亮赞为“有才干,足以辅佐朝廷”。

马谡自负其才,自诩熟读兵法,不听劝告,刚愎自用。当诸葛亮进攻陇西时,便自告奋勇,要求镇守街亭,阻挡魏军从关中派往陇右的援军。

诸葛亮出于信任和赏识,便任命马谡为镇西将军,授以重任,还派了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协助马谡防守街亭。

街亭是汉军咽喉之地,一旦失守,就会导致汉军腹背受敌,陷入险境。诸葛亮临行前千叮咛万叮嘱,一定要据大路而守,不要轻易出战,要稳固阵地,等待援军。

但是,马谡根本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也不顾副将王平的劝阻,执意将大军驻扎于一座孤山之上,不在当道险要之处下寨,还说什么“居高临下者,势如破竹”。

而对面的魏军则是沙场宿将张郃,此人有勇有谋,不愧是曹操手下的名将,他一眼就看出了马谡的弱点,便派人切断了马谡大军的水源。

当断了水源的时候,蜀军情况可想而知,士气低落,军心动摇,瞬间大乱。马谡见势不妙,便仓皇逃窜,弃军不顾,导致魏军长驱直入,街亭失守。

街亭一失,蜀军的优势顿时化为泡影,诸葛亮身在陇西,形势一片大好的诸葛亮,听说马谡失了街亭,主力部队马上就要腹背受敌,只好咬牙放弃了刚到手没焐热的陇西三郡,直接撤军回蜀。

此后司马懿乘胜追击,诸葛亮还使用了历史上号称“计谋巅峰”的空城计,但诸葛亮还是差点被魏军俘虏。

赵云和邓芝方面,也因为街亭失守,为了掩护大军的撤离,辅助战场硬是打成了主战场,赵云也因此耗尽了生机,在大军返回的途中病死。从此蜀汉的五虎上将也是凋零殆尽。

第一次的北伐,仅仅是赵云的死亡,就能为其蒙上一层悲剧色彩,标志着蜀汉一个时代的终结。

而且,这次北伐不只最后一位五虎上将赵云死亡,仅仅是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提到的就还有,阎芝、丁力、刘颌等数十人。

这些人可以说在当时都是一个地区的武力巅峰,其中阳群更是有着川中刀王的称号,曾经还和赵云对阵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

诸葛亮见阳群如此勇猛,心中大喜,费了一番功夫招降了阳群。

阎芝同样也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大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几十万大军,为义弟复仇。

没想到被陆逊火烧联营七十里,大军溃败危在旦夕。最后的关键时刻就是阎芝带领五千兵马及时赶到,凭一己之力稳固了溃败局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除了这些人,还有被诸葛亮处死的马谡、张休、李盛,以及被魏军杀的马玉、丁力、白寿、刘颌、邓铜等人,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骨干将领,都是蜀汉的中流砥柱,都是诸葛亮的心腹之人。

他们的死亡,无疑是对诸葛亮的北伐,乃至蜀汉的未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打击。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一场惨败,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损失了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这些大将,或许在三国的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光辉事迹,没有像关羽、张飞、赵云那样,成为后人敬仰的英雄,但他们都是蜀汉的忠贞的卫士,北伐的无名的烈士。

他们的牺牲,值得我们铭记和敬重。 而诸葛亮的北伐,是一场为了兴复汉室,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理想而进行的一场艰苦的征战。

诸葛亮为了这个目标,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信,与天斗,与地斗,可惜最终却落得一个令人唏嘘的下场。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是为了嘲笑诸葛亮的失败,也不是为了否定诸葛亮的贡献,更多的是为了缅怀诸葛亮的忠义。

诸葛亮的北伐,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是一段值得我们敬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