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在父亲开车送我去高铁站的路上,我们两个谁也没发一言,气氛仿佛凝结了一般,彼此间的沉重让空气也变得小心翼翼,我的内心一直在想他对我说过的那句话。

这次去上海,住哪里?能不能找到工作?会遭遇什么?其实都没有答案。

唯一确定的是:上海很大,有很多机会,它很繁荣,在那能实现我的梦想。

北上广深,对于刚毕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拥有毋庸置疑的魔力,遍地的高楼大厦、迷人眼的商业中心、繁华摩登的大都市,在这里证明自己、实现自我、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打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这一切听起来就充满了激情。

就像诗仙李白入京前的心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富于理想,意气风发,恨不得自比大鹏,心怀雄心壮志,乘风而起,大有作为!

每年都有无数位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抱着同样的心情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奔赴千万里,去到他们的目标一线城市。

他们坚信在那片繁华的都市,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舞台。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目标的理想之城,在他们的目的站。

正有成千上万的人拉着行李,返回到那个地方,那个曾经的起点站。

#01 热血的异乡人

近在眼前的繁华

多少人着迷

当你走近才发现

远过故乡的距离

一线城市漂的人,身上往往都得有一种乐观、坚韧、勇于改变的精神。

毕竟能下定决心离开那个温情、安逸以及熟悉的家乡,选择一条孤独的追梦路,并不是谁都能说走就走。

乐观、坚韧、勇于改变是能在一线城市生存下来,必不可少的精神。

为了赚更多的钱,大城市收入高;为了逃避精神压力,大城市够包容;大城市机会多,只要我有实力,它就会给我机会,我就能实现我的梦想...

对于这些一线城市漂的人,有无数的理由支撑他们去他们选择的城市拼搏并坚持下去。

电影《大鱼》中男主说过一句话,“金鱼呆在小鱼缸里永远不会变大。若有更多空间,它们将会数倍化成长。这说明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

王芳芳,从学校毕业的那天,直接去了上海。

刚到的时候,她喜欢一个人在上海的街头走,从自己住的公寓走到外滩,再走回来。走到双脚麻木也开心。

大城市有活力就是好,她也相信很快能在这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不到一周,她便找到了一份文案的工作,不是大厂,只是很多写字楼中的某一家企业,实习期5k,转正后7.5k,这对于她来说已经很满意了。

在工作中,她很努力,即有着职场新人的干劲,也有想要在这座城市实现某种抱负的冲劲。

来回3小时的通勤,她每天早上6:30起来,下班后工作没做完不满意,她主动加班,到家后洗漱完,常常已临近晚上12点。

困意十足的她,舍不得闭眼,撑着眼皮,躺在床上刷着手机,享受一天忙碌后,所剩不多的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独享时光。

许多刚到一线城市拼搏的年轻人,和王芳芳一样,有着拼搏奋斗的一股劲,向往着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

他们相信“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因为这是他们从小得到的教育,这是过去历史经历所赋予的下一代的经验。

然而,在某种社会立场上,他们也被赋予“漂”的称号。

北漂、沪漂、深漂、穗漂...

“漂”,是浮在表面不下沉的意思,没有固定的住所,飘忽不定,没有确定的未来,无法扎根...

#02 破碎的理想之城

一个人住在这城市

为了填饱肚子就已精疲力尽

还谈什么理想

那是我们的美梦

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经济处于一个迅速腾飞的状态中,各行各业都充满了发展的机会。

对于那一代人来说,只要敢想敢干,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财富晋升,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时,希望是自己给的也是社会给的。

如今,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财富演变,时代下的机会资源,早已被上一代努力的年轻人所把握住,时代飞速发展浪潮褪去后,一代资本的积累已经完成,社会阶层日显固化。

在这种状况下,对新一代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背景没有资本,已经很难走上成功的路。

余华老师也说:“现在如果有人再来告诉你,你要努力工作,你要有上进心,你就会得到很好的回报,类似这样的鸡汤,那个已经不是事实了,时代已经变了,在我年轻的时候,说实话只要努力工作,只要始终保持上进心,基本上大部分人是能得到回报的,现在不是那么回事了。”

于是对于处于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理想已经变得越来越遥远,甚至越来越感觉无法实现,甚至有点好高骛远。

不断上涨的消费和房租、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仰望的昂贵房价,才是他们要面对的现实。

关于成功的希望已经太渺茫了,更多的是“活下来”。

爱德华刚到大城市,马戏团班主就对他说:“你在小池塘里是条大鱼,可这里是海洋,你会被淹没的,回水坑镇去吧。”

不知不觉,王芳芳已经在上海待了三年了。上海的繁华,她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也还有很多她没看到,但她也不再去想了。

三年的时间,她换了3家公司,目前月薪12k,搬到了离公司半小时距离的公寓。

在这座夜晚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的城市,加不完的班是常态,上级领导的突发奇想,甲方爸爸的需求变化,一个案子还没结束又来一个新案子,都是她留在公司加班的理由。

休息时间响个不停的微信工作群消息,她总是想假装没看到,但内心的某种责任感或焦虑感,还是让她点开并回复。

她经常和朋友嘲笑自己日出而作,日落难息。

一天从闹钟响起,拖着还没睡醒的身躯,洗漱、挤地铁、打卡、开会、写方案做PPT、到下班挤地铁回去,看着地铁里和自己同样双目失神、疯狂刷着手机的同类。

想着明天还要早起,还没完成的工作。

一股人生无意义的感觉,让疲惫的情绪愈发惆怅。

有时,遇到难得不用加班的周末,她爱一个人去附近的小城市旅游,她说:“那里没有上海的快节奏和物欲横流的感觉。

每到一个地方,她就漫无目的的在街头走,像海绵一样吸收当地的人间安逸感和烟火气,她觉得那样能感受内心的平静。

某些时候,她也在想,她是不是该回家了。

她感觉自己挺幸运的,毕业后一直踏实的工作和生活,虽然一直是月光族,但也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

我问她有没有想在上海安定下来的想法。

她说:“没有。”

因为买不起房也不想成为房奴。

她更加知道自己停不下来,因为一旦没有工作,很快就会交不起下一期房租。

为了这些,她必须按照现在的轨迹持续运转自己。

有时想起这样的生活状态,如果自己当初留在老家,会不会过得更舒服。

当初自己为什么来这?她也想不起来了,或许也不想了。

对于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来说,当初的豪情壮志早就消耗殆尽了,眼前才是他们首要面对的问题。

快节奏和高压力下的工作、生活、经济成为常态。

看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火通明,王芳芳越来越感到孤独,没有人能告诉她接下来怎么走,而眼前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撑,无助感和失落感让焦虑愈发严重。

你知道吗?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电影《艋钾》。

回家,开始成为年轻人的选择。

#03 内心回不去的故乡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天堂

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

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

大城市尽管很繁华,但我们都清楚大城市的竞争有多激烈。

近年来,北上广深的热度也在不断的下降,毕业生们不再盲目追求一线大城市,开始更加注重稳定的发展机会和就业空间,选择返乡就业成为第一选择。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选择返回家乡就业,毕竟漂泊久了,当初的热情也逐渐被疲惫打败了。

在北上广深这四座城市里,有平均70%的人都会在工作日加班,周末的时候仍有超一半的打工人坚守岗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为了多赚点钱,而熬坏了身体。

但回家,似乎没那么简单。

早已在大城市适应高薪酬高消费习惯、开放的文化娱乐环境、自由的人际来往...

都是想要返乡的年轻人,需要跨过的坎。

国庆的时候,王芳芳回老家待了几天。陪家人去商场的时候,她发现老家的一些消费,并不比上海低。

三个人吃一顿火锅,要三四百多,而自己在上海和朋友聚餐时也差不多。更不用说星巴克这种标准消费,同样是三四十一杯的价格。

而老家和自己同一所大学毕业的朋友,在体制内上班的薪酬也只有四五千。她觉得自己很难接受这样的落差。

身边的同学,结婚的越来越多,还有很多都有了小孩。同学聚会,聊得都是家长里短,奶粉尿片。

作为单身的她,感觉自己完全格格不入。只能挤着笑脸,在一群老同学的欢声笑语中应和着,内心巴不得聚会早点结束。

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客厅、厨房、餐桌,她感觉都不是她该待的,因为那是父母好不容易逮着机会,在她耳边碎碎念,催她结婚的地方。

在父母眼里,女孩子就应该嫁一个好男人,在家相夫教子,而不应该在外面瞎晃。

但信奉不婚主义的她。只想过好当下,做好自己。

就在上个月她还盼着国庆赶紧到来,回家把心心念念的小吃都吃上,把童年爱去的地方都走一遍,约上旧时好友叙叙旧,在家人面前做回撒娇小孩子...

巴不得拎着行李立马闪现回家。

可回到老家后,她却总爱躲在房间里。

坐在曾经的学习桌旁时,她翻读着高中时写的日记,在其中看到一句话。

“去上海,掌握自己的人生。”

王芳芳打开手机,点开12306,把回上海的高铁票提前了几天。

家乡,那个从小长大的地方。仿佛很难回去了,不适应的经济环境,冲突的观念、差异的生活态度。

选择返乡的年轻人,他们不知道,如果回去了,还能不能做现在这个内心的自己。

毕竟在大城市,他们很快能找到那个想要的自己,以及能包容自己的群体及环境。

但是回家,会意味着内心的不适应。或许会成为父母认为中的那个孩子,融入到老家的社会环境中。

对于一线漂泊的年轻人来说。

曾经的他们,是自由的飞鸟,想往哪飞,就往哪飞,想在哪停,就在哪停。

而现在,他们就像被困住的飞鸟。

一线城市的经济与环境,给予他们当下的生活,但快节奏和高压力却让他们孤独、无助、不敢停下来,对于未来也焦虑不已。

返乡,必须跨过内心。

困住的飞鸟,不再自由。

#04 回到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

看过了多少海市蜃楼

让我回到

小小的门口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中有过一句话: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北上广深,永远不缺来逐梦的年轻人,也不缺从这带着失意离开的异乡人。留在一线城市还是返回到家乡,终究还是回到选择上。

仰望月亮,能为我们带来理想与崇高,拥有与世界对抗的勇气,偏执无畏。

为了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去奔跑,不撞南墙不回头,确实是一件在精神上很快乐的事情。

但只有“活下来”,才能有资格呼吸,进而去维持这场追梦之旅。

便免不了眼前的苟苟且且。

低头捡起脚下的六便士,回到那个温情与真挚的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慢节奏带来的生活感,找回久别重逢的人间烟火气,在安逸和熟悉的环境中体验人生的快乐。

同时也要学会接受现实和凡俗的生活,习惯老家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种种。

正如余华老师说的:“人生这道题,怎么选都会有遗憾。”

无论是月亮,还是六便士,其实核心问题本质是要一个内心的安定与确定。

不然,当你在别的地方也一样痛苦,只要觉得适合自己,那就可以去追求。

借用一句书评:仰望月亮的人,未必比好好生活过日子的人更清高,但好好过日子的人也未必比仰望月亮的人更成功。

PIN:关注王轰鸣,我们一起在荒岛上制造黎

本文来自作者:王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