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当政之后,短短一个来月的时间里,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毒杀了何太后并清算了何氏一族,给自己和想拉拢的士族都升了官,还给党锢之乱中的受迫害的士人们平了反。效率之高,一定吓坏了东汉朝廷的所有人。军人和朝臣,比起做事效率来,胜的可不是一两个身位,几乎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但效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好事。
《后汉书》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汉灵帝传记的最后来了这么一句“自六月雨,至于是月。”可别忘了,免掉当时的司空刘弘,自己当司空,原因可是老天不下雨。史书的作者这时候,是不是有意在嘲弄董卓的同时,暗示他这么一番讨好士人的举动,其实到头来都是白费功夫。士人们积怨二三十年的党锢之乱终于平反了,士人们应该感激为他们平反昭雪的董卓才是,可史书上一句夸赞的话都没有。但董卓并不觉悟,依然在信任重任士人的路上继续往下走。
这时候的董卓,最信任两个人——身为尚书的武威人周毖、身为城门校尉的汝南人伍琼。这两个人如何走进董卓视线的,史书上没说。但一个是汝南人,和汝南袁家是老乡;一个是今天甘肃武威,和董卓多少有点老乡关系。董卓和袁家的关系,从这些相关人的身世背景,看到些许端倪。
周毖、伍琼劝董卓,革除汉桓帝、汉灵帝时期的弊政,重用天下名士族,以争取天下人心。董卓很是听的进去,于是就命令周毖、伍琼和尚书郑泰、长史何颙等一起清除贪赃枉法、不称职的官员,而征召天下名士。紧接着,就征召了一大批从未做过官的名士入朝,其中有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这四个人,公元189年的时候,年龄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年龄虽大,但都是世家大族出身,而且名满天下。荀爽是“颍川四长” 之一的荀淑的儿子,陈纪是“颍川四长”之一的陈寔的儿子,韩融是“颍川四长“之一的韩韶的儿子。申屠蟠虽不是名人之后,但名气也很大。董卓这时候,要的就是名气和人心,可未免太直接了点。
其中要特别说一下荀爽这个人,他出自颍川荀氏,是“荀氏八龙”之一。他的侄子荀彧因为辅佐曹操的关系,名声比他这个叔叔更为大家所熟知。荀爽是126年生人,到189年,算一下已经是六十有四了。董卓一开始拜荀爽为平原的国相,在荀爽前往任职的路上又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三天之后又被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司空。
比较一下董卓之前怎么提拔蔡邕的,这个时候提拔荀爽也是一个路数,完全按着行政程序走,但一天一迁,没几天就把你弄到最高位。此时的董卓还是按着东汉朝廷的游戏规则在做游戏的,只不过他会钻钻东汉游戏规则的空子。
在任命荀爽之前,司空的位置已经腾出来了。腾出来的办法,是顺次给大家升官。董卓当时已占据了三公之首太尉的位置,再往上走,只能找被搁置很久、历史上存在过的官衔了。董卓这一次任命自己为相国,而且赐给自己“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上面这十二个字,是不是有点熟悉,是曹操之后有的特权。不过,曹操是学董卓的,董卓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也复活了一个老职位——相国。
在升任自己为相国的时候,董卓又把刚任命为司徒的黄琬升迁为太尉,把刚任命为司空的杨彪升迁为司徒,这样把空出来的司空给了很久没当官的、“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荀爽从被朝廷征用,到成为三公之一,一共用了九十三天,绝对是火箭一样的提拔速度。这样的火箭提拔速度,历史上真没几个人比得了。其他几个任命比起荀爽来,就没那么显眼了,任命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董卓征召的四个人中,只有申屠蟠抗命没来。世家大族的人们,因家族之累,比起寒族出身的申屠蟠,抗争起来确实不够硬气。
军人出身的董卓,需要一些名人士族都装点门面,以上的任命,虽然都是强人所难,但从整个大局没有太多的影响。毕竟这些人都在自己掌控的朝廷之中,但接下来对地方官员的任命,真正坏了董卓的大事,也让董卓陷入了真正的困境。
先看一下董卓的这些任命: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任命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任命陈留人孔伷为豫州刺史,任命东平人张邈为陈留太守,任命颍川人张咨为南阳太守。对比一下,之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我们会发现,前面五个人冀州牧韩馥、兗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是其中的主力。董卓在附着风雅的时候,不经意的给自己埋了一个大雷,而埋这个雷的时候,董卓自己却浑然不觉。
董卓并不是没有谋略的人,怎么会如此轻易的犯下这样的大错呢?想一想新上台的军人政府,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就是控制好各地的军权,让自己的亲信嫡系去当各个地区的头,把局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可董卓这么一个昏招,是因为他自信心不够呢?还是他此时也把自己当世家大族的一份子了?再或者是,他没有认清楚控制地方政局的重要性?
不管是那一条吧,董卓自己的结局,是自己埋下的。董卓想讨好士族,可士族怎么会买你一个军头的账?这一点董卓到这个时候,还没完全想明白。董卓任命了那么多士人、文人去做官,去主政地方,而自己人却没怎么提拔。“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资治通鉴里的这句话,看似是一个褒奖,但实质上是一个最大的讽刺。董卓你一个好好的军头,不好好当好军头,附和这些文人们干嘛?到头来只能自取其辱。
这个时候的董卓,还没有真正看清楚自己和世家大族这些显贵们的关系,但很快他就会意识到,不是他自觉自知的,而是变化的形势让他明白的。
紧接着董卓又一次改了年号,废除了汉少帝在位时定的光熹、昭宁,以及刚即位的汉献帝定的永汉,将年号恢复成了中平。记住这一年是中平六年,多事之秋的中平六年。这已经是一年里第四次改年号,在董卓主导下的第三次,儿戏一样的更换年号。董卓这样的性格,想坐得住江山也难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