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三国演义淡化了的皇甫嵩
一部《三国演义》让很多原本在史书上少有人问津的人物家喻户晓,董卓就是其中的一个。论知名度,董卓的名气在三国演义所有人物的排名肯定不低。主公一级的,董卓可以和建立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齐名。而且大家也清楚,这三位要不是一起讨伐董卓,还真不会有后来的基业。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创作,东汉末并不重要的刘关张是故事的主线,黄巾起义只是一个引子,董卓这个奸乱臣贼子也只是配角。而在历史主轴上,黄巾起义的真正平定者皇甫嵩、卢植、朱儁的功劳不少都写到了刘关张、曹操身上。在历史同期,远胜过董卓,能和董卓掰手腕的这些重量级人物,在《三国演义》里都只被提了一下名字。不熟悉东汉末年历史的人,因此对皇甫嵩、卢植他们知道很少。
特别是扑灭黄巾起义又平定羌人叛乱的皇甫嵩,不仅仅平灭黄巾起义的功劳都被冒领了去,很多地方还被略过了。要知道当时带兵进京的董卓只是带了去并州赴任的几千军马,而当时西北大军其实在皇甫嵩手上。可三国演义为了不让这与主人公关联不大的信息把听众搞糊涂,全简略成了西北二十万军马都为董卓所节制。这样写凸显董卓力量的强大,更强化了观众对三国里董卓这个反面人物的印象。
可如果回到历史里,你会发现皇甫嵩和董卓还真是一对冤家。在史书里,两个人之间有很长交集,有着太多的爱恨情仇,到最后都生死相见。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名将皇甫嵩和枭雄董卓的纠缠人生。
(二)家世背景、人生履历天差地别的两人
如果论家世、背景,如果是太平盛世,两个人是不怎么会有交集的。皇甫嵩名家大族出生,祖爷爷辈就已是将军了。到父亲这一辈,父亲是食俸两千石的郡守,叔叔是平定羌人叛乱的名将皇甫规。而皇甫嵩自己很小就被举为孝廉,太尉、外戚请他出山他都拒绝,直到皇帝公车迎接才出山做了侍郎,之后又和父亲一样当了北地郡的郡守。
再看董卓没什么家庭背景,从小也就是喜欢结交一些羌人,自己还得种地。不过实在不务正业,居然杀了农家人视为生活之本的耕牛来待客。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粗猛豪爽,让他超乎常人熟悉了解羌人。而且因为杀耕牛招待羌人领袖,羌人居然回头送了他一千头牲口,在乡里得了勇健侠义的好名声。之后出来做官,从最底层做起,和羌人前后打过百十来仗。再之后,有幸被征召如羽林,接着又是和羌人打仗立功,得到的赏赐却全分给部下。
简单看一下,黄巾起义之前的二人,家世背景、人生履历相差甚远,如果不是特殊的机缘,应该不会有什么交集的。但历史却让这么两个完全不是一路的人,纠缠交接在了一起。
(三)第一回碰面,皇甫嵩无意间救了董卓
两个人的第一次交集是因为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在东汉历史上,算不上一件特别大的事,不过由于黄巾叛乱,让汉灵帝下令设立州牧,却让东汉从此有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也成就了后来的三国。关于黄巾起义的大部分记载,都出现在皇甫嵩的传记里。皇甫嵩是扑灭黄巾起义的第一名将,这样写也能看到《后汉书》作者范晔一样认定皇甫嵩是平定黄巾叛乱的第一人。
先开始,皇甫嵩和朱儁在南边围剿黄巾叛军,卢植在北边。卢植已将张角围困起来的时候,被宦官诬陷,被撤换,而且判了“减死罪一等”,相当于无期徒刑。然后,让董卓接替卢植接续在北边围剿黄巾军。不想董卓也不争气,打了两个月也没结果,一样被罢免,一样被判“减死罪一等”无期徒刑。
这时在南边的皇甫嵩、朱儁已经基本把黄巾军荡平,于是让皇甫嵩带兵北上,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皇甫嵩将黄巾起义基本平定。为了纪念这件事,当时在位的汉灵帝特意把年号改为“中平”。而且天下大赦,因为这次大赦,被判了无期徒刑的董卓被放了出来。想必这时候的董卓,心中还是感激皇甫嵩的,不然真是要把牢底坐穿了。
此时的皇甫嵩因为平定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侯加官,在民间的声誉也达到了人生顶点。在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可见皇甫嵩当时是怎么样被普罗大众认可。自然少不了有投机者,劝皇甫嵩面南称帝,而且举了初汉三杰韩信做例子。可皇甫嵩不为所动。
(四)平定羌乱第一次做正副手的两人
在黄巾叛乱平定没多久,西北凉州的羌人叛乱已经闹到了侵占三辅,逼近皇家陵园的地步。朝廷一看没办法,得派大军镇压。于是环顾一看,选出了最合适的两人皇甫嵩、董卓,于是任命他们俩一正一副,去镇守长安,平定羌人叛乱。为什么说他俩最合适呢?董卓不用说,本来就是西北人,是和羌人打仗起来的。皇甫嵩此时声名正旺是一方面,自己还当过北地郡守,对西北也应该熟悉,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叔叔是平定百年羌乱的名将。
相信这一次合作,董卓和皇甫嵩之间的合作还是挺愉快的。毕竟,董卓因为皇甫嵩的大胜,刚刚被从监牢里放了出来,而且还有机会做声望正高的皇甫嵩的副手。可惜两人合作的时间很短,刚到长安,皇甫嵩就因为得罪宦官,被降职征召了回去。皇甫嵩被征召回去,董卓没怎么被惩罚。但从他迎接新上司的怠慢、顶撞上看,他对皇甫嵩遭贬,很是不快。想必此时的董卓,多多少少会为皇甫嵩感到不平。
虽然换了新上司,董卓算是降了一级,不再是副帅,但是很快还是凭借自己的敏锐和决断,帮助东汉军队取得了美阳大捷。而且在之后追击羌人叛军的过程中,作为六路大军中的一路,将自己的部队完整的带了回来,而其余五路都损失惨重。因此,董卓被封侯。
(五)平定羌乱第二次做正副手的二人
三年之后,销声匿迹一段时间的羌人叛乱又起,而且这一次闹的比前两次更大。朝廷没办法,再次派出了黄金组合皇甫嵩、董卓,两人还是正副手的关系。而这一次两人的关系有一些微妙的变化,皇甫嵩是临时派往前线的,而董卓是在长安周边已经驻扎好几年了。
一线战场上,还没开战,皇甫嵩和董卓在战略上就有了分歧。当时陈仓被围,董卓主张救,而皇甫嵩主张不救。最后没有救,羌人叛军围困陈仓几个月,没有攻下来,准备要撤退。这时候,董卓认为穷寇莫追,而皇甫嵩则认为羌人疲乏,正是追击的好时候。于是,皇甫嵩带兵追击,而让董卓殿后。结果皇甫嵩取得大胜,并一举将羌人叛乱平定。
陈仓一战,让人看到作为名将的皇甫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而在这个方面董卓确实欠不少火候。在打仗上,董卓和皇甫嵩不在一个档次上,虽然董卓打起仗来能力也不差。
因为之间在不少问题上看法的不同,这一对正副手之间产生了一些不愉快。不过,看着皇甫嵩节节胜利,董卓自然也说不出什么,毕竟很多事情上凸显了他在形势把握上的欠缺。
(六)生死相杀的二人
不过接下来的形势变化,却让并不擅长掌控形势的董卓一步一步用足了他的优势——善带兵。就像前面说过的,董卓能将朝廷给自己的全部赏赐分给部下。他和部属之间的关系,是共患难、同荣辱,有肉大家一起吃、有酒大家一起喝的状态。他将自己和自己的属下紧紧的绑在了一块。
也许朝廷不少人看到了董卓这样的状态,于是下诏给董卓升官,想把他调开。可董卓才不把这些放在眼里,几次三番抗命。最后一次,朝廷下令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把手上的兵权交给皇甫嵩,可董卓一样不从。皇甫嵩身边的人,看董卓这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建议皇甫嵩可以以此剿灭董卓,可皇甫嵩不听,只是上书讲述事情的经过。然后,朝廷再下诏斥责董卓,董卓于是更加忌恨皇甫嵩。这一次,皇甫嵩完全有能力将董卓置于死地的,可惜他没有。
然后,董卓便带着五千兵部去并州赴任,但停留在离京城、凉州、晋阳都很近的河东,观察局势。正好赶上汉灵帝驾崩,外戚和宦官专权。外戚大将军何进密令董卓进京,然后董卓就带着五千人马赶往洛阳。然后在一片混乱中,董卓掌控了皇帝,掌控了东汉朝廷中枢。
掌控朝廷之后的董卓自然要对付西北第一号军事人物皇甫嵩,马上下诏调皇甫嵩回京城。当时,手握重兵的皇甫嵩是完全有能力割据一方,进而讨伐董卓的。可皇甫嵩没有,应招去了京城。到京城就被董卓以谋反的罪名下到监里准备处死,幸亏自己的儿子和董卓有交情,在董卓的宴席上为皇甫嵩求情,皇甫嵩才逃过一劫。这一次,算是董卓手下留情,饶了皇甫嵩一命。之后,董卓在192年被部下吕布杀死,而皇甫嵩虽经各种乱局,最终在195年安然病逝。
(七)名将皇甫嵩与军阀董卓
看完皇甫嵩和董卓之间的这些纠缠,你是不是也会和很多人一样,感慨皇甫嵩怎么能这样错失机会,而且还盲目奉诏,去董卓那送死。以皇甫嵩的能力,轻而易举就能够把董卓踩在脚下的,不然怎么会有后面东汉朝廷的彻底失控呢?
可历史就是这样,只会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能,一种结局。而在这一种可能、一种结局里,包含着很多必然。在没有和董卓有直接交集的之前,黄巾叛乱之后,皇甫嵩已经做出了他人生的最终选择,做大汉的忠臣。之后他所以没有去剿灭抗旨不遵的董卓,是因为他的这个选择,他不能做任何朝廷不允许的事。他奉诏去洛阳,也一样是奉朝廷的旨,虽然他一定知道背后是董卓的意思。他看的最重的警戒线是是否在对抗朝廷,而不是生死、利益或其它。而董卓则没有这条线,在董卓的眼里别的任何东西都比这个重要。
另一种必然是皇甫嵩和董卓出身以及履历的不同导致的。皇甫嵩名门世家出身,而且一路高官,他和底层官兵之间没有生死的直接连接,虽然他分析形势,打仗很厉害,可也就到此为止。他深知,如果他再往前迈一步就是深渊。而且,看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将们,从战国时的白起、李牧开始,到韩信、卫青、霍去病,再到李靖、苏定方,一直到徐达、常遇春,在他们上面都有一个强势的君主或中央政权。名将们常常做不了主人。
反观董卓则不然,他打仗是不如皇甫嵩,可他和底层士兵之间是实打实的连接,即使是他死后,他的部下依然会为他报仇。他和之后所有的军阀一样,有着和这些名将们完全不一样的生存逻辑。看看三国割据前后的诸侯们,看看中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头们,看看民国时代的军阀们,他们都是带着一群弟兄们在求生,他们的选择不是先考虑上面的君主,而是先考虑自己和下面的弟兄。
东汉末年正是这么个错位的时代,紧接着的就是诸侯割据的三国乱世。在这个错位点上,名将皇甫嵩和枭雄董卓,是名将和军阀各自最好的代表。在这样的时代里,胜出的、占据优势的不是能打仗的名将皇甫嵩,而是能带兵的军阀董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