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明朝开国功臣,统军元帅。字伯仁,怀远人(今属安徽 )。出身农家,家境贫寒,自幼习武,到20岁时已经练就一身过人的武功 :“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
元至正十五年(1355), 25岁的常遇春投入到朱元璋军中,6月就在攻取采石矶 (今安徽马鞍山)、太平(今当涂)的战斗中立下大功,被授予管军先锋,擢升总管。
1356年3月,随大将军徐达攻克镇江,11月,晋升统军大元帅。至正18年(1358)春,擢升江南行中书省都督马步军大元帅、枢密院佥事。随后在著名的鄱阳湖大战中拼死救出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又被拜为副将军,率军一举荡平张士诚,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洪武元年(1368)再被拜为副将军,随大将军徐达率师北伐,连克山东、河北,一举攻取元大都(今北京)。此前,元顺帝率众大臣、嫔妃仓惶逃离大都北遁大漠。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排定功臣位次,大将军徐达为首功之臣,常遇春稳居次席。6月,常遇春奉命自北平(大都,北京)出师,攻取开平府(今内蒙正蓝旗境内),元顺帝再次北逃, 常遇春督率明军乘胜追击,俘虏元宗室、将士万余人及牛马辎重数万计。7月,明军班师至柳河川,常遇春突然暴病身亡。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二号开国功臣,头号猛将,勇猛善战,建“开拓之功”
据《明史》记载,常遇春追随朱元璋征战14年,从始至终,无一战不参与,为朱明江山效命疆场,屡建奇功,为朱元璋的开拓和统一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后来,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这评价不可谓不高。
常遇春十几年戎马生涯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勇猛敢战,且善战。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常玉春刚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战役,面对元军水师元帅康茂才的严密防守,常遇春带领几个勇敢敏捷的士兵划着一艘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勇进,他手握长戈,挺立船头,纵身跳上江岸,奋不顾身冲入敌阵,左冲右突,锐不可当,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乘势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沿江堡垒守军纷纷弃械投降。
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取太平,旋即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今南京)。这一片农耕发达、经济繁盛的富裕地区被朱元璋占领后,不仅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为其在江南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青睐与信用,从渡江时的先锋升为元帅。
至正二十三年(1363)秋天,在与朱元璋开拓霸业的主要对手陈友谅大军展开的鄱阳湖决战中,常遇春再显“拼命三郎”本色,他冒着矢石,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船队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塞湖口,联合诸将将号称60万的陈友谅水陆大军打得全军覆没。
1365年10月,大将军徐达统军进攻张士诚,常遇春为副将随征,先攻取淮东,后平定浙西,鏖战两年后于1367年9月一举攻克平江(今苏州 ),俘虏吴王张士诚及“伪吴”将士25万余人。在平定张士诚的战事过程中,常遇春一马当先,勇猛无惧,立功无数,积功被朱元璋擢升为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10月,又随徐达率军25万北伐,转战中原,横扫元军如卷席,1368年8月,一举攻破元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明洪武二年(1369),率大军继续北征,攻拔元上都开平府(今内蒙正蓝旗东北),俘虏元宗室及将士万人,掳获牛马畜产无数。7月,大军班师途中,暴病而亡,追封开平王。
史载,常遇春英勇善战,“爱抚士卒”,“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 ......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不愧为一代名将。常遇春对自己的军事能力颇为自信,曾自负地说:“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 ,军中便呼他为“常十万”。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为朱效命疆场,遗憾的是没来得及享受胜利果实就尽瘁而终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