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在这里是2层意思。

1:画出规格。2、确保落实。

先说第1点。以今天通用的度量衡为例:主要由国际上3个大型组织制定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千克、米和分秒”来计量“重量、长度和时间”(不是其他),本身就代表了全球科技水平的发展。

画出规格,让谁来画?让嬴政来画吗?肯定不是,他不专业,也没精力。秦始皇就是发条通知,但具体还得交给专业人士来操作。

三公九卿,这是丞相李斯属下的某个团队要忙活的玩意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统一1个国家的度量衡,哪怕在秦朝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百姓的生活劳作。

用1米代表地月长度行不行?行,谁会用?再发条圣旨强制用?或者你用一石来计量高度,嬴政是暴君,但他不是傻子。

这个团队要做的事多了:要到咸阳市场上征集小摊小贩的意见:如何划定重量才合适买卖?要去火窑征求火工师傅的意见:如何划定长度才适合弓箭计量。

首都1地还局限了,魏楚齐燕的标准不一样,要走访全国或者征调搜集,以取长补短、面面俱到。

圣旨1句话,从情况收集、调查研究、梳理总结到形成方案,一套流程走完至少356天。秦朝可没有宽带网,全靠马儿跑。

然后是第2点:确保落实。

困难程度是另一个数量级。

你不会认为天子真能一言九鼎吧?地方官员都是没脑袋的工具人?

随便举个例子,如今全国有36省,300多市,上千余县,街道40000余,社区级单位大约活动在近200万这个量级。

如果,中央下发1个通知,第1层到省级部门,第2层到市级部门,第3层到县,第4层到乡,然后再到村,最后传到千家万户。

还是有网络通信的加持。

回到秦朝。

嬴政颁布1道圣旨。没有光纤和传真,鼠标一点就行,靠谁来发?当然是靠专用的使者,通信工具就是一匹马。

什么叫专用使者:不仅要忠诚可靠身体倍棒,最重要的是识地利。

想一想,今天把你放到荒郊野外,扔掉手机,没有高铁和国道,望着那一座座山的时候你该怎么办,怎么从西安踩自行车踩到广东?在古代那种文化程度,你到哪里去找那么多识全国地利的人才出来?

于是,秦朝从统一后第二年,就开始修建“驰道”,类似于现在的G级高速公路,花了整整2年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建完成后,才能放心大胆地让这些使者上路。

通信的问题解决了,第2个伤脑筋的事:郡守是电脑,会百分之200原封不动照办这个通知吗?

你说怎么不可能?这是天子号令,强制性命令啊,不办灭六族啊。关键是这要看哪一代天子。随便的,你可以问问刘协之于董卓、崇祯之于士大夫、少年康熙之于鳌拜,大清国之于洋务运动,圣旨有用吗?

之所以你认为在这些朝代的圣旨没用,是已经知道这些天子被架空了。之所以你认为秦朝统一度量衡没必要拿来吹捧,是已经知道嬴政的是个“厉害”的天子。

易言之,他“厉害”是因为他说话管用,有威望。所以嬴政能搞出:长城、大宫殿、全国出游等等的“劳民伤财”,不是因为他是天子,而是因为他是嬴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望这种东西说起来是形而上,却是一个皇帝不可或缺的素质。就好比今天商界讲“信心”:哪怕是在21世纪的经贸世界,有信心,翻天覆地,没信心,天翻地覆。

“统一度量衡”值得吹捧:技术方面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秦朝的36个郡守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始皇帝的电脑人。

省级层面的问题解决了。第3个麻烦:普及率。

不比如今的义务教育,人人识字,个个敲键盘,还说你不要当卑微的小草。秦人是啥文化?像电视剧那样出个榜文,老百姓谁去看你的小篆?

别说秦人了,今天你给一大爷解读普世价值试试?

此外,纸张是东汉才通用,嬴政办公也只能搬竹简,更何况郡下的县乡亭里十,到亭一级就只能用嘴上解读了。

刘邦是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那时少也有百十号人。县里有文化的公使不多。下乡讲政策只能靠巡宣。那么问题来了:

宋公明在县里自然是人尽皆知的及时雨,下了乡你认识晁盖没问题,你认识村里的阮家兄弟吗?你以为穿个公服不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百姓可能知道村官,未见得会给县里一个不知名的押司面子。

县押司要搞巡宣,就得带老(民政)、 夫(税务)、 游(治安)、亭(行政)等小吏一起,村民才不陌生,请这些人复述,你说1句,这些人说一句,阮小七们才会明白:啥?这是当官的通知,从明儿起要用“度量衡”了。

还没完。

第4个麻烦事:纠正习惯。

嬴政可以杀州官,州官可以要县官的命,那成千上万的子民呢?

县官不如现管,你以为现代人有思想古人就是愚昧无知?京城离咱家远着呢,天子算个鸟,他1个人看得完吗?

政策是说完了,老百姓吃透精神了吗?会照着这么办吗?

恐怕你对县这个级别有什么误解。

何为君命不进县?头部文件的级别是高,但到了县这一级也就一纸命令。钦差权力再大,也就一复读机,念完走人,两不相干。何为罚不及众?难不成最高法还真能把每个人都盯着?

别说古代了,就连如今网络普及率之高,你家董事长有个高瞻远瞩的发言,你家部门经理叫你马上学习领会,末了你真听进去了?

到最后掉工作的是经理,就这么这吧!

秦朝拍个脑袋统一度量衡,天子的话就管用啊?我们四川从来1石等于5斛,祖祖辈辈都是如此做生意的,你说1石就是9斛,我赶集的时候,还要用脑筋转个弯,没事找事啊!关我什么事?

所以,还得派人去商铺和集市督导,面对面观察买卖的运行,给所有人宣贯1次、进行1次解读。确保人人都知道并形成习惯,不然就该罚罚,该抓抓,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

打个比方:只算今天所有省、市、县、街道、村,也有主官100多万。一个通知下来,别说总人口了,顶层能把这100万看得过来吗?

看不过来,指令就是白瞎,执行力就会打折扣。

你说你的,我搞我的。

因此,从上个世纪20年代,我们就要搞“三湾改编”,要提“加强基层建设”,要说“思想工作是生命线”,强调“提高到什么样的认识”。

别以为这些是空口白话,别以为咋咋呼呼就能当个李云龙,这些都是脚踏实地的东西。

直到今天在这个星球上,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秦朝在公元前就达到了这样的程度,组织千万人做了一件事,没必要在史料上吹捧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