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和奋斗历程。

高欢生于怀朔,宇文泰生于武川,都成长于北魏的边塞军镇塞外长天,阴山脚下,敕勒川边。

说句题外话,很多网络帖子喜欢说“怀朔集团”、“武川集团”,我原来也人云亦云地跟着讲过一段时间,但随着写作和学习的深入,我觉得这两个提法都不太准确。

所谓“集团”,首先要有一定规模,其次要有共同政治目标,再次要有共同政治利益,并不是什么人聚在一起就可以算作“集团”。

高欢的怀朔老乡只有孙腾、侯景、蔡俊、司马子如寥寥数人,连刘贵都算不上,人数其实很少。

没有规模,哪来的集团?

高欢阵营的主要构成是六镇鲜卑(武川镇除外,但也有少量武川子弟,比如贺拔允)和北方各游牧部族,河北汉人大族如渤海高氏、渤海封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间邢氏、范阳祖氏等,以及没有追随孝武帝西逃关中的元魏皇族和北魏旧臣。

在这个庞大的构成当中,高欢的怀朔老乡屈指可数,称为派系都十分勉强,更遑论“集团”了。

同样,“武川集团”的说法也是很难成立的。

武川子弟虽然人数众多,但政治立场各异,早期的头面人物如贺拔胜、贺拔岳,既对北魏朝廷心怀依恋,又各有各的小心思,比如孝武帝与高欢对峙时,都选择了明哲保身、隔岸观火,并不像裴侠那样的朝廷忠臣召之即来。

宇文泰,当然是名为匡弼,实为自立,欲取魏代之的心态路人皆知;

而李虎则始终与元魏宗室保持密切联系,对北魏最为忠心;

独孤信既心念朝廷、又忠于贺拔胜、但又不得不依附宇文泰,政治态度模糊暧昧;

其他还有如侯莫陈顺者,原为朝廷旧臣,后来转而投向宇文泰等等。

也就是说,武川子弟人数虽多,但政治主张五花八门,政治立场莫衷一是,称之为“集团”,明显是不合适的。

后来宇文泰采取一系列顶层设计和灵活有效举措,将赵贵等武川子弟、李虎等保皇派、独孤信等荆州系人马、李弼等侯莫陈悦余脉、原州李氏等关陇本地豪族强力整合,形成了政治地位相若、政治立场一致、政治目标趋同、政治利益同进共退的世家门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陇贵族基团”。

此后,杨广全力打压,武则天大加诛戮,甚至安禄山最终摧毁的,就是这个庞然大物。

扯得远了,说回正题。

高欢和宇文泰虽然都出身于边镇,但出身差异其实非常大。

高欢的祖父是北魏汉族官员,犯事遭贬来到怀朔。父亲是怀朔的低级将领,且很早就退出了军旅,家境潦倒。高欢在一群底层鲜卑军人中长大,成年后也只是一个最低级的小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欢崛起的起点,不是源于六镇之乱,而是源于六镇之乱后的河北葛荣之乱。

在这一时期,高欢凭借过人的交际能力,结识了葛荣阵营的一大批叛军将领,积累了丰富的人脉。

后来高欢看出葛荣在政治上的不足,转而投奔了尔朱荣,并凭借早期积累的人脉和过人的口才,为尔朱荣成功说降了葛荣麾下九王,帮助尔朱荣赢得滏口大战的胜利,一跃成为尔朱荣最器重的得力干将。

尔朱荣死后,高欢再次凭借过人的政治眼光,清晰地看到尔朱家族的统治危机,毅然起兵,最终在六镇鲜卑和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推翻尔朱暴政,入主洛阳,达到了人生巅峰。

而宇文泰的出身相对高欢,就光鲜亮丽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文氏长期担任武川镇将,算是北魏的高级武官,且宇文一族累世在朝中出任高官,史书称“位并显达”,比如孝武西迁时的追随者宇文测、宇文深、宇文显和等,都是孝武帝的心腹近臣。

宇文泰还有一个高欢所不具备的优势,就是母族。

高欢的母亲韩期姬出身鲜卑旁支出大汗氏,改姓韩,在高欢出世后的当年就去世了。而宇文泰的母亲出身魏晋南北朝时的顶级汉人高门——太原王氏辽东一房,知书达理,精通经史。

故此,与从小“混社会”的高欢不同,宇文泰家境优渥,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曾到洛阳太学就读,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远在高欢之上,这就为二者在很多问题上采取不同态度埋下了伏笔。

宇文泰的崛起晚于高欢一个时代,就是尔朱荣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尔朱荣剿灭葛荣叛乱时,宇文泰还是葛荣叛军中的普通一员,被尔朱荣俘虏后编入昔日武川大哥贺拔岳的麾下。

在追随贺拔岳平定关中的战役中,宇文泰凭借敏锐的政治头脑、突出的军事能力和干练的工作作风,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贺拔岳的左膀右臂,在威望上渐渐超过了年纪比自己大的一众武川兄弟。

但此时高欢已经当上大丞相,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掌权者,而宇文泰的政治历程才刚刚起步,并不在高欢的对手范围当中。

此后,高欢用离间计害死贺拔岳,武川子弟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推举宇文泰成为新一代的带头大哥。

宇文泰面对人心惶惶的局面,顶住压力,以雷霆手段击败杀害贺拔岳的仇人侯莫陈悦,统一了大部分关陇地区,正式与高欢坐在了一张牌桌上。

但此时的宇文泰与高欢相比,就好像街边南货店与沃尔玛的差距,实力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

此后,宇文泰虽然凭借迎接孝武西迁,为自己赢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但强弱之势并未改变,尤其是西魏建国之初的“四败四叛”以及严重的灾荒,说是史上最差开局也不为过。

但宇文泰凭借潼关之战、沙苑之战的胜利,硬是使弱小的西魏在这场天下赌局中站稳了脚跟。

从二人的起点来说,高欢的起点更低,但从崛起的艰难程度来说,宇文泰的难度更大。因为高欢的对手是尔朱家族,而宇文泰的对手——是高欢。

二、能力和综合成就。

毫无疑问,能够在乱世中开创自己的事业,高欢和宇文泰的能力都很强。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

首先在政治方面,二人的政治眼光都很敏锐、独到。

高欢在葛荣事业发展最迅猛的时候,能清醒看到葛荣不懂联合、只懂杀戮,不事生产、只知掠夺的致命缺陷,毅然离他而去;

尔朱兆绑架孝庄帝去晋阳,高欢大声疾呼,呼吁尔朱兆不要伤害孝庄帝,为自己赢得了忠臣美誉;

在看到尔朱家族乱政后,高欢能下定决心与势力庞大的尔朱氏分道扬镳,这都是非常正确且超前的政治判断;

在起兵以后,高欢严明军纪,赢得了百姓口碑;注重笼络河北世家大族,为自己增强了实力;拥立北魏宗室为帝,使自己在政治上堂堂正正、师出有名。

即使是后来与孝武帝矛盾激化,高欢一心想息事宁人,挽回局面,不想担上以下犯上的罪名,导致处理不够果决,被孝武帝逃去了长安。

虽然在这件事上,高欢的方法和手段有些问题,但对政治影响的认识还是清醒和正确的。

宇文泰的政治眼光也同样非常高明。贺拔岳成为关陇一哥后,宇文泰为贺拔岳分析关陇形势,树立了贺拔岳与高欢争雄的决心。

宇文泰对侯莫陈悦的危险性看得很透彻,一再提醒贺拔岳要小心侯莫陈悦,可惜贺拔岳没有听进去,果然因此遇害。

宇文泰最英明的决策,是诱惑孝武帝来长安,这一举措使西魏天然就具有了法统上的优势,比如《资治通鉴》里称高欢一方为“东魏”,而称宇文泰一方为“魏”,说明连司马光也认为,长安代表了北魏正统。

这就导致高欢在很长一段时间政治上极为被动,所辖州郡动辄反叛,官员逃往西魏的情况比比皆是,屡禁不止。

由此衍生出吏治的腐败,高欢也不能强力肃清,从他对心腹杜弼的谈话中就表现出他的顾虑——自己都来路不明、立身不正,怎么好理直气壮地惩罚别人?

所以,政治眼光上,高欢和宇文泰都同样敏锐。

但在政治建设能力上,宇文泰要明显强于高欢。

政治建设是指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发现问题并不意味能解决问题,即使解决问题也还有解决程度和解决效果的差异。

比如高欢和宇文泰都意识到,当时天下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民族矛盾的问题,能意识到这一主要矛盾,就说明他们比葛荣、尔朱荣、贺拔胜、贺拔岳来说要更为高明。

高欢处理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调和与制衡,他苦口婆心地劝汉人要包容鲜卑人,劝鲜卑人不要欺负汉人,同时支持高澄以反腐为名任用汉人遏制鲜卑人,亲自为他站台,希望通过使胡汉均势来实现和平共处。

这种做法在短时期内见效很快,比如在面临共同的敌人——尔朱家族时,六镇鲜卑和汉人世族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合作得很好。

这种做法在高欢在世时,也还能够维持效果,只看高欢在韩轨、司马子如、尉景等人遭到崔暹打击后,亲自出面抚慰就可以知道。

正因为有衷心爱戴的高王作为最后的缓冲带,这些人都只能默默忍受胡汉平衡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