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人对洋节很敏感,可仔细了解一下中国的许多节,属于本土的节不到一半。

如果按照现在某些人只要洋节都要抵制,我们的节就要少一半。

节少多少其实也无所谓,关键是少了一半的节也就少了一半的快乐。中国人平时生活就很正经很严肃,也很累,好不容易想在过节时轻松一下,却总有人对着你耳朵大吼一声,这是洋节不能过!

好在今天的腊八,没人抗议,节能过,腊八粥也能喝。

腊八节是洋节,也是一个宗教节日,和圣诞节比没什么根本的不同,但两者的待遇现在完全不同。

佛教徒是吃百家饭的,到处化缘。化来的粮食各种各样,佛教徒就混在一起煮,这就是最原始的腊八粥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吃腊八粥了。

据萧梁(502—557)释僧祐撰《释迦谱》卷一载:女人见此,生奇特心,即取乳糜至太子所,头面礼足而以奉上。……太子即复作如是言:“我为成熟一切众生,故食此食。”咒愿讫已,即受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出《因果经》

糜就是粥。这里无法考证的是这个牧牛女用乳糜供佛的故事,到底是来自印度,还是中国佛教徒自创,现在无从考证。

有确切记载的腊八粥是在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做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八宝粥”。

根据孟元老的说法,初八吃腊八粥在宋朝已经非常普遍,只是这腊八粥(八宝粥),到底由哪八宝组成,孟元老没有说。同时宋人的周密在《武林旧事》里有个记载:八日,则寺院及家人用胡桃、松子、乳草、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这里只写了五种食材,但最主要的用五谷没有写进去,是不是周密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不需要特别注明了。

记载最完备的是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花生、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这记载,腊八粥的材料就要丰富的多了。但腊八粥里面到底应该放哪些食材,就算富察敦崇的说法成立,也只能代表北京的做法,南方的腊八粥所用食材还是有很大不同。

真正上好的腊八粥还是要花不少心思、时间和精力的,不是凑齐八样东西放一起煮一下就可以了。

一般上好的八宝粥,至少要花个两天时间。

首先是材料准备,实际不少于八样。这么多材料对火候的要求不同,都要各自煮好或蒸好,再放在一起煮,这是考验人的耐心的。

国人对美食的追求是有传统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真这样花精力熬出一碗八宝粥的也大有人在,不过不是普通人能吃到的。

对于大多数国人,吃腊八粥只是对自己一年来进入休假期的一种犒赏。

腊八是正式进入年节的开始,说明春节快要来临。

作为农耕国家的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就是过年。能够烘托过年的气氛,我们的先人也不在乎腊八是不是洋节,是不是卖国,不管是宗教节日也罢,是民俗也好,都是拿来主义。

这倒也说明古人比现在人的自信和包容,自信心的丧失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不好轻易下个断语,但节日过得比现在人轻松,这大概是肯定的。

古人不用担心过个洋节,还会被上纲上线,也不用担心放个爆竹把大气污染了。

总之,怎么开心怎么来,是古人过节的心态。

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条件比,几乎可以说天天过节。这腊八我一开始就忘记了。要不是读者催我写篇腊八的文章应应景,我都还不知道今天都已经腊八了。

腊八粥本身只不过是一种食品,只是时代悠久,就包含着丰富的宗教和民俗学的意义。

一个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就体现在对各种文化的包容。腊八成了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就是源于我们古人的包容。

如果我们现在失去了包容,也就失去了给后人留下各种节日的可能。这是会被后人诟病的,也是我们对不起后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