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大晟词人。

周邦彦出生在北宋钱塘(杭州)一个书香门第,从小热爱音乐,妙解音律。周邦彦从十六岁时便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荆州、汴梁等地游学。

27岁时,周邦彦写下七千余字的《汴都赋》,受到宋神宗赏识,在政事堂召见周邦彦,并命李清臣在迩英阁当着群臣之面朗诵《汴都赋》。

《汴都赋》是一篇摹仿汉代《两都赋》、《二京赋》的大赋。赋中多古文奇字,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李清臣居然多不识得,只好读其偏旁。

赋中对汴都进行了详细描写和极力颂扬,并隐隐赞许王安石新政,因而大获神宗赏识,周邦彦由太学生一跃成为太学正,从此步入仕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词史上的一代名家,周邦彦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元代编修的《宋史·文苑传》也不吝其词地说:“(周)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

周邦彦的词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词调唯美、音律婉转、文字精致,是周词在声律方面的特点,填词按谱审音用字,严分四声以促成词作的雅化,而在意象的选取上也要与这一规则相一致。

宋徽宗亲政后,为了创制和发展新的雅乐,于崇宁初年设置专门机构讨论雅乐、翻新旧乐,大晟府由此产生,并在古代音乐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名声。

宋徽宗崇宁四年,大晟府正式挂牌成立,大司乐是大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一职位相当于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周邦彦曾一度执掌北宋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

大晟府承担着为他国培训乐工的职能,并承担着为当时的其他音乐机构培训音乐人才的职能。大晟府是北宋正式的音乐机构之一,由大晟府创制的乐曲也被称为大晟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晟府中有一批善于填词、精通音乐的艺术家,像大词人晁冲之、万俟咏、周邦彦、田为等著名词人相继加入大晟府。

他们积极投身于宫廷音乐的词曲创作中,这些词人也被后世称为“大晟词人”。

在“大晟词人”中,周邦彦的音乐天赋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他也是后世最为知名的大晟词人。

周邦彦的词主要以描写闺阁之情,羁旅之思,感慨身世,咏物抒情为主,词风典丽精工,形象丰满,格律严谨,被后世词人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陵王·柳》:周邦彦的压轴之作

《兰陵王·柳》:周邦彦的压轴之作

周邦彦本身就是一流的音乐家,所以无论是填词谱曲,还是在大晟府期间对旧乐谱的翻新、整理上,周邦彦的音乐创作都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他的歌词整饬规范,呈现出词作格律化的定型,他的词作首开宋词格律派的先声。

周邦彦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分,加之较高的文学修养,让他在词这种音乐文学的创作中游刃有余。周邦彦的词作都收录在词集《清真集》中,今存186首。

值得一提的是,《清真集》中排名第一的歌词是《兰陵王·柳》,这首词不仅是周邦彦歌词中的开篇之作,也是压轴之作,更是整个宋词里的顶流之作。

作为长调,《兰陵王·柳》共有131个字,在音乐上分为上中下三章,亦即在文字上分为三个大段。三章都押仄韵,但旋律和节奏并不相同,所押的仄韵,又分属三个不同的韵部。

周邦彦的这首词字问世之日,便成为北宋宣和时期汴梁城的年度金曲,响彻青楼歌舞,至南宋初年依然盛行,能吹唱此曲者都是技艺一流的音乐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文人笔记《樵隐笔录》记载:“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为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从宋代笔记中不难看出,周邦彦这首词在音乐上成就颇高,被宫廷和民间都奉为正调,且音律又颇为复杂,读演唱者的功力要求很高。

《兰陵王·柳》一词的曲谱,当年已很难演奏,如今早已失传,音律也早已遗失在沧海桑田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兰陵王·柳》曲谱失传,仅存文字,原词如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文化中的柳意象和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柳意象和文化

《兰陵王·柳》一词,“兰陵王”是词牌名,“柳”是题目。

从题目来看,这不是一首咏柳词,而是一首送别词。因为柳在我国古典文学诗词中,是一个特殊的意象,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开始,柳似乎就与离别和伤感画上了等号。

一篇《采薇》,一曲杨柳,仿佛诉说着无尽的离愁与别绪,也让全诗弥漫着伤离别的情感基调。自诗经之后,人们更加愿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情思的归宿。

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送别,为表示希望对方能留下来,并且折下柳条作为马鞭,折柳赠行人,以示惜别的意思。

折柳赠别、折柳寄远、柳诗相赠也就成为了一种送别风俗。诗歌中的“柳”,更是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浸润着传统文化,为源远的诗歌长河增添了一朵朵惊艳的浪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珍视亲友间的相逢、重聚,而对离别又格外的不舍,对亲友的挽留与依依惜别就成为了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了,而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柳的身影,将依依惜别的情感和伤离别的情愫诠释得淋漓尽致。

从南北朝的“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到“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一曲曲情意绵长的柳诗像细雨一样浸润着人们的心灵。

从隋代的“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到唐代张九龄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从杨巨源的“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到李商隐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词人以音乐和词章的形式咏柳,别具一格的语言,别具特色的词句表达了词人丰富的情感,同时宋代词人们也赋予给柳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很有韵味地描写了一对恋人在黄昏时分相约的情景,两个人都怀着喜悦的心情相约于月色朦胧的小河边,柳枝随风而动,在月光的映射下,更加妩媚动人

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词人与恋人分别之际的情景,在晨风中摇曳着身姿的柳枝,在残月的映射下更是一幅凄清的景象。

不管是李之仪《谢池春》中的“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还是程垓《水龙吟》中的“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宋代词人笔下的柳,层次更加分明,形象更加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虽然是大江南北最常见的一种植物,然而它在传统文化中却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气息。

诗人笔下的柳亦被赋予了悠悠然的诗意。柳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它那袅娜多姿,楚楚动人的整体形象,同样牵动着诗人们的情思。

那如缕缕青烟一样随风飘荡的柳絮,那纤细柔长的柳条,摇曳着人们的情感,氤氲着润泽,让人们的心田荡起一圈圈的涟漪,这圈圈的涟漪中包含着人们永恒的缱绻的柔情。

柳这一普通景物在宋词中大量出现,被宋代词人反复咏叹,赋予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柳”的文化。

于是乎,“柳”在宋代词人的笔下,更是以五彩斑斓的意蕴和深厚的人文气息呈现出来。说完了传统文化中的柳文化,再回到周邦彦这首以柳为题的送别词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邦彦与李师师分别时,写下千古绝唱

周邦彦与李师师分别时,写下千古绝唱

周邦彦《兰陵王·柳》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之作,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这一点,前人已有叙述。

更准确地说,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汴梁时的心情——伤离别。此时他已倦游汴梁,却还留恋着汴梁城邂逅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

相传,周邦彦和京师歌姬李师师有一段恋情,从他所写自己既留恋又担忧的感情看,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才子是懂佳人的,佳人是懂才子的。

早年的周邦彦因为一首《汴都赋》,深得神宗赏识,且有音乐才子的身份加持;而彼时的李师师,才艺俱佳,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誉满京华的花魁。

音乐才子周邦彦,汴梁歌姬李师师,青楼邂逅,擦出爱情火花,是很容易被人理解的,毕竟是才子和佳人的故事嘛,懂得都懂。

所以,当周邦彦因为工作需要离开汴梁,离开心爱的情人李师师时,他心中该是有多么的不舍。

所以,面对离别的场景,面对送别的情人,一阕伤离别的曲调便从音乐才子周邦彦的笔尖和李师师的檀口中流泻而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篇句“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大意是说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用“直”字用来形容柳荫,营造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首先,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是谓垂直;其次,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荫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是谓笔直。

在周邦彦眼中,隋堤上的柳枝柳叶,在烟雾里迷迷蒙蒙、若隐若现,这景色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句中,一个“弄”字,直接让词句充满了纤柔细弱的美感与朦胧唯美的情感。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折柳送别的名场面。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开篇两句极富美感,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词人描写他看到的隋堤景色,以及那堤岸的柳树,“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隋堤经常出现在北宋时期的歌词中,因为隋堤指的是北宋京师汴梁附近的汴河堤岸,为北宋市民和官员出入京城的必经之路,因为是隋代建造的,故称隋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词人要写别情,却从这似是无情的景色入手,似乎离题太远,但仔细一想,这只是周邦彦写他进入柳堤的第一个印象。

他有意写柳堤的直来直往,有意写柳树的搔首弄姿,似乎它们都只是作为客观的存在,而不管离别之人心境的酸楚,显得无情无义。

别离人对仗奈何天,这是作者写他在别离时,望到柳堤最初的印象。也可以说,周邦彦首先让读者对柳和堤,产生有点冷漠的错觉,为下文的伤离别做足了行文上的铺垫和气氛上的烘托,可以说是非常唯美的气氛组了。

气氛组已经就位,那么情感主线就该粉墨登场了。此刻,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汴梁生活的游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汴梁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天涯游子,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词人想起自己也曾有送别亲友的时候,他看到柳条和柳絮,在水面上飘飘荡荡,似乎也加入送行的队伍,一起对离人挥手告别。

所以,当他走在长堤,对柳树的感受,又有些不同,倒觉得它们颇有情义,而不是对满怀惆怅的别离人漠不关心。

周邦彦是钱塘人,后来到了汴京,因献上《汴京赋》,得到宋神宗的赏识,从太学生直升为太学正。由于他和主张变法的新党联系稍微密切,所以被当时的官场秩序自动识别为新党一派。

当新党和旧党轮番斗争,凡是旧党上台的时候,他就受到一些牵连,被调出汴梁,先后到庐州、荆州、溧水等地任职;等到新党上台,他又被调回汴梁。那和情人、亲友几番别离的滋味,他当然是历历在目。

后来,宋徽宗即位,他有时在汴梁工作,有时又被调往山西长治和浙江宁波等地。等到宋徽宗忽然想起了他,又把他从外地调回。多年他乡游客的生活,以至于当他登上堤岸,遥望故乡的方向时,不禁涌起了思乡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邦彦觉得,谁也不晓得他早已厌倦汴梁的都市生活,有急切回到故乡的念头。话虽如此,但当他不得不离开汴梁的时候,内心又是充满矛盾的。

在北宋都城汴梁,周邦彦虽有所厌倦,而更多则是留恋,对情人的留恋。否则,他便不会在这词后面的两大段,如此透彻地抒写离情别恨了。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子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菩萨蛮》中用“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表达归期遥遥的难解愁绪,北宋大词人柳永在《雨霖铃》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表达离别的不舍与哀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邦彦的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他从现在作为被送者,必须离开京城的遭遇想到,在这地方,年去年来,他也曾不知多少次作为送行的参与者,在这里折柳以赠行人。

那看似是无情而有情的柳树,为了给人们作为惜别的象征,也不知被人折断了多少次。对此,周邦彦说自己也弄不清楚,只能说:应该是超过一千尺吧?

这一句,写得特别精彩,也写得很平白,只淡淡地想到柳树的境遇。但是,由他曾埋怨柳树无情,到反过来同情那些本来与人世无关的柳树,莫名其妙地为人类的悲欢离合被折过来折过去,赋予特定的含义,实在无奈得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

“闲寻旧踪迹”这一句描写,看似云淡风轻,却是词人言不由衷地掩饰。所谓“闲寻”,是随便回忆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

踪迹两字,让人觉得词人只是在轻描淡写,其实,周邦彦是颇为伤感的,只是在表面上,作出闲寻的姿态。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情人李师师告别,不得闲静。

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以及和情人共同度过的每一个难忘的瞬间。

此时此刻,周邦彦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的往事。

那是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就已为这次离别而提前开始了饯行,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难以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在清明节前三天,例不举火,称为“寒食”。当这天过去,人们才在梨花开放的三月天,把榆树、柳树的枝条,点燃起来,生火煮食。

在唐代,韩翃在《寒食》一诗中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周邦彦的这句词,正是回想起和情人在寒食时期,相聚在一起的情景,也暗用了韩翃的诗意。

这里的“又”字说明,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

这时候,即将登程的他,在那里发愁,想象着即将发生的情景:春风吹来,春水方生,他所乘坐的船,便会顺风顺水,像箭一般地飞快航行。他还想象,当他回过头来的时候,船儿已远远地经过几个驿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句很是耐人寻味,一般情况下,羁旅在外的游子,都希望能顺利登程,而周邦彦却写他还未登程,便不希望航船走得轻快了。

因为从距离上来说,这将会让他很快与为他送别之人越来越远,其实这一点也是情人在离别时产生的普遍心理。

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也写过“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千古名句,他不是巴不得临别时的那场大雨下得更长一些,更大一些,好让他和情人多待一会吗?

显然,写亲近的人,希望拖延分手的时间,这也是创作上描写有情人惜别的常用手法。

这词的第二大段,周邦彦实际上是写自己,在离开京城前的两种思想活动。他在寻思、在回忆,愁思万缕,其实都是写对京城汴梁的不舍和对情人的留恋。这两种心态结合在一起,正好展现他在离开汴梁时的矛盾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

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此时此刻,周邦彦才缓缓说出,他所乘坐的船,已经启程了。

歌词以“渐”字领起下文,写这艘承载着他的航船,已经慢慢地离开了岸边,它随着水波悠转徘徊地远去。

沿途上,这艘船经过了许多冷清的渡口,通过了许多寂静的驿站。这时候,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江面上,景色也逐渐幽暗,这就是他所说的“斜阳冉冉”的状态。

可是,周邦彦又觉得,这春天很长很长,所谓“春无极”,说春天像是无边无际地拖延下去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句词又让人感到意外。一般的作者,总会觉得春光苦短,为什么周邦彦却把斜阳的昏暗和春天的悠长联系在一起呢?这似乎没有道理,难道他还嫌弃春天的存在吗?

其实,“斜阳冉冉”预示着天空逐渐昏暗,是他当前看到的天色,而“春无极”,则是他想起了往日在这一时刻,他与情人正过着春色无边的生活。

这二者联结在一起,似是没有道理,却正是他把当前和往日的情景作对比,从而展现他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周邦彦眼中,如今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景象凄清,而在往日,这正是他风光无限、春色无边的时刻。

现代著名词学家陈匪石《宋词举》卷下写道:斜阳冉冉七字,是別浦、津堠间情景。其情景交融之妙,有难以言语形容者。谭献谓“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洵非过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周邦彦的名句“斜阳冉冉春无极”,这是非常经典的词句,这七个字把两种状态做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发他对在京师的那种甜蜜生活的留恋,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名场面: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词人不禁想起与情人携手游玩的那个夜晚,那一夜,夜色浪漫,月光溶溶,他和情人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情人吹笛到曲终。回忆往事总是让人情难自禁,如同是一场大梦,梦醒了无痕。

周邦彦又以很清晰的话语作结: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早已泪流满面。

从思念到沉思,这一句,既是对上面所有词句的回应,也是整首词所要表达题旨的概括。统观全词,萦绕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自曲成之日,必须是音乐素养极高的艺人才能唱出。在南宋时代,该曲就已经很难演唱,当时文人就记载“至末段声尤激越”,只有老笛师才有本事伴奏。

因为,如果从词的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情绪看,从沉思前事发展到如梦似幻的虚拟之境,再到末尾的泪流满面,整句的情调是低沉而迷惘的。

但是,这词谱的最后几句,其旋律却是高亢的,其节奏又是短促的。“似梦里,泪暗滴”,这里连续出现六个字的结句,全是仄声,这在一般的词谱中,音色竟是如此不协调、不和谐,十分罕见。

它同时要用轻声,连续吹奏六个短促却又激越的仄声,其难度非同小可,这需要有很高演奏水平的老笛师,才能准确表现作品所追求的情调。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周邦彦在声律运用上要求的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话诗词

小话诗词

在北宋词坛中,周邦彦对长调的创作,确是颇有心得。周邦彦的词,特别是长调,很注意表现情绪的起伏变化,回环曲折,一层接着一层地开展,时而透彻,时而含蓄,完整细致地透露作品的中心思想,则确是事实。

确实,就长调《兰陵王·柳》而言,就极尽铺陈工巧之妙。就整首词的结构而言,周邦彦在词的上片,先写作为“京华倦客”登上柳堤后的种种感受,这感受又有多次的循环往复。

在中片,则写他作为被送者、将离开的人,在未登船时,回忆在京华的生活。其间既写近期的饯别,也写以往的欢聚。想象着自己如果很快离开京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在下片,则写他登舟后凄凉的感受。沿岸的冷冷清清,让他这所谓的“京华倦客”,更加想起曾在京华风雅的生活。

这三大片,一环连接一环地铺叙,一层紧跟一层的递进,每段各有重点的记叙,又情景交融地逐步展开,将宋词中音乐与词章的技巧展现的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在《兰陵王·柳》这首慢词长调中,周邦彦灵活地使用“又、愁、望、渐、念”等词领起下文,节奏的变化,让由它领起的音乐和词章,既富于乐感又富于文字的层次感。

因此,长调的篇幅虽然较长,但眉目清楚,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能让人们很容易倾听并了解歌词想要表达的含义。

南宋学者陈振孙认为,周邦彦的词:“长调尤善铺叙,富丽精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也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作者。

作为大晟词人,周邦彦是懂音乐的,作为周邦彦歌词中的压轴之作,《兰陵王·柳》无论是音乐词章,还是情感表达,都已臻入化境,达到了宋词里的天花板高度。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传诵这首歌词,即使在曲谱失传的情况下,它的歌词依然被人们朗读着、传承着,之所以是经典,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