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蔺相如一登台,就表现了超人的胆识。当赵王向他询问如何解答秦王求璧的难题时,他详尽地分析了“许”与“不许”两种办法的利害得失,指出“许”能争取道义上的主动,“不许”则“曲在赵”,所以“宁许以负秦曲”。

蔺相如的明快决断,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和勇,首先夺取了外交上的主动权。而后他自告奋勇、主动请求、挺身而出,担当出使秦国的重任,并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体现了他超过群臣的胆量。

蔺相如入秦后,矛盾步步激化,但在他的智勇兼行下,又使之转化。他的机智勇敢,集中表现在他与秦王的两次紧张会见和三次激烈交锋之中。

第一次交锋,蔺相如献璧,后又取回了璧,迫使秦王让步。秦王在章台接见相如,相如捧着璧献给秦王。秦王接到宝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只字不提给赵国城池的事。这时,蔺相如立即采取行动,用计把宝璧取回。“璧有瑕,请指示王。”巧设托词,造成索璧到手的条件。于是,他胸有成竹,不动声色地巧取宝璧,把握了斗争的主动权。但是,取回宝璧容易,完璧归赵却难。

只身在虎穴的蔺相如便义正辞严地揭穿秦王以空言求璧的鬼把戏,说明赵国送璧是为了“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秦王却“无意偿赵城邑”。这样的对比,使秦王在道义上站不住脚,蔺相如取回宝璧显得更加有理。于是,他进一步紧逼,“持璧却立”,“倚柱”,演出了怒发冲冠的一幕。同时,他利用秦王的贪婪,以言相逼,表示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迫使秦王不得不让步,赶快“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样,蔺相如取得了第一个斗争回合的胜利。

第二次交锋,蔺相如智设缓兵之计,不为假象所骗。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的作法岂能瞒过蔺相如锐利的眼睛?他看穿了秦王“予城”的阴谋,便采取了第二个行动,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的要求,然后再郑重献上宝璧。

蔺相如机智编造出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的事来欺骗麻痹秦王,秦王从闻璧、想璧、求璧、得璧、失璧的经历中,根据当时的情况,他自己也感到不可强夺,否则会璧破人亡,更加理亏,只好被迫答应。于是,蔺相如取得了第二个斗争回合的胜利。

第三次交锋,是在璧已归赵的情况下,蔺相如还能不辱使命,决心以身殉国。他对秦王有着深刻的认识,没有被秦王的许诺所欺骗。他便采取了第三个行动,派随从暗中送璧回赵国,并在秦王第二次接见时慷慨陈词,历数秦国君王不讲信用的恶劣行为,然后提出一个使对方无法辩驳的理由:秦强赵弱,秦应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国是不会背信弃义的。

既给面子让秦王下台阶,又防他空话欺骗。最后,相如坦然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的以身殉国的决心。并提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的要求,实际上在暗示对方:璧已回赵,杀死相如,有害无利。

这就反过来使秦王处于“杀与不杀蔺相如”的矛盾之中。考虑之后,秦王便选择了后者,还是按礼节送蔺相如回国。不辱使命,使人、璧两全,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斗争有理、有利、有节,蔺相如终于赢得了第三个斗争回合的胜利。

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斗争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蔺相如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他劝缪贤不要逃亡时说:“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他回答赵王的问题时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分析利害,提出对策,透辟的说理令人信服,充分展示了一个谋士的聪明才智。赵王问道:“谁可使者?”相如回答:“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些话与前文群臣畏秦之甚形成鲜明对照。蔺相如的果断坚决,敢担重任,既显示出他的智勇,也暗示了他入秦后必有一场激烈斗争。

他在秦廷对秦王说:“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这样当机立断,谎说一句,从容收璧。之后,直言斥责:“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则讽刺秦的言而无信。“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直截了当戳穿骗局,说明收回宝璧有理。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蔺相如不畏强暴,态度坚决,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这种怒不可遏、咄咄逼人的气势,使秦王感到对方严正不可侵凌。总之,蔺相如在秦廷与秦王斗争时的言辞,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透辟的说理令人信服;有时表态坚决,暗示对方考虑利害;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真可谓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能力。

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从容应对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作者先写“持”、“却”、“倚”三个连贯动作,有力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如山洪暴发,飓风骤起,以极度夸张之笔,将蔺相如大义凛然、怒不可遏的神态表现出来。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一个“睨”字颇传其神,它不但说明蔺相如“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欲击之动作,表明蔺相如看穿秦王贪璧而恐璧破之心。故作破璧之态,进行胁迫,显示了他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

再者,写“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王的婉言道歉,坚决请求,是见其窘迫之状,果为相如智勇所屈。“召”、“指”又表现出秦王的装模作样,图上偿城,仍是骗局。当相如暗中派人将璧送回国后,坦然表示愿以死殉国,希望秦王与群臣“孰计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细节,又一次生动地表现出相如的行动,使秦王和群臣大出意料,啼笑皆非,其狼狈窘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且对描绘相如形象收到反衬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