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乐舞百戏俑

这是乐舞百戏里的说唱俑,四川出土的汉代说唱俑数量颇多,最出彩的一件存放于国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都是中年男性,身材短小,张口吐舌,挤眉弄眼,上身赤裸,大腹便便,下着长裤,抱持扁鼓,做敲击态,造型夸张滑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表演者叫“俳pái优”,“俳pái优”是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先秦便有,《汉书》中说汉武帝“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两汉时俳优表演从宫廷到民间都颇为盛行。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俑的身材比例并不协调,上长下短,因为最初的俳pái优都是侏儒,汉代的俳优仍然保留了遗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摇钱树

摇钱树是西南地区东汉墓葬中常见的明器,总数在60株以上,主要出土于四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摇钱树由树座和青铜树干组成,树座一般为红陶(或石质),外表施釉,顶端有圆形插孔,形象多样。青铜树干上分数层出枝,向两边伸出。树枝上挂满圆形方孔的铜钱,因此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枝上最常见的形象是西王母居中,周边有蟾蜍、玉兔、四灵、仙人、乐舞、马、鹿等多种形象。

树顶常设朱雀造型,衔着不死仙药,对面有跪坐求药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摇钱树起源于神树,三星堆出土的神树是其祖型。摇钱树是连接凡间和仙境的桥梁,代表了墓主人企望“升天成仙”的道教思想。

4、蒋琬带钩

传出土于四川绵阳蒋琬墓,蒋琬是三国时期蜀国名臣,诸葛亮的《出师表》赞其是“贞良死节之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钩身铸北斗七星,上嵌的绿松石尚存一颗,有错金铭文72字,说:“……玉石金精,带敖四方,永无祸殃。寿比山海,与天相望。”还有错金的四神纹饰,十分精美。

四、两晋至唐五代时期

1、万佛寺佛教造像

万佛寺位于成都西北的通锦桥一带,从南朝到明代千年香火,明末毁于兵灾。万佛寺遗址出土过多批佛教造像,川博现藏63件,纪年最早的是刘宋元嘉二年(627年),南梁、北周、唐代造像为主,梁代最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内容和形制可分为佛像、阿育王像、菩萨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和其他造像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育王像是指阿育王所造的释迦摩尼像,是南梁、北周时期成都南朝造像的一大特色,应得力于梁武帝的推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永陵遗珍

永陵是五代十国中前蜀王建(847~918年)的陵墓,1941年冯汉骥先生主持发掘,是首次科学发掘帝王墓。

兔形玉谥宝:谥宝是仿制生前的玺印,然后将谥号刻于玺印,陪葬以显示死者的尊荣。兔形是因为王建属兔,谥宝上的谥号有“神武圣文孝德明惠”,均为美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大带:出于王建棺中,和田白玉,是附着于鞓tīng(革带)上的饰物,现存銙kuǎ七块,鉈tuó尾一方,银扣两个,鞓tīng已腐烂。鉈尾有长篇铭文,记录了玉大带的来历:永平五年(915年)王宫失火,次日烈焰中发现宝玉,因圣德庇护而温润洁白,制成此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建石雕像,是罕见的帝王写实雕塑,出土于永陵后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孟蜀石经

石经是古代儒家典籍的标准文本,一般由官方刊刻,最早的一部是东汉的“熹平石经”(17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蜀“孟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后蜀广政元年(938年)由当时的宰相毋wú昭裔主持刊刻,最大的优点是加刻了经文的注释,注释用正楷,为参看理解古代经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当时刻成十经,碑石上千块,立于孟蜀太学。北宋又补刻,至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十三经均完成,字数在133万字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宋元之交毁于战火,如今仅存残石七块。

川博珍宝众多,令人徜徉终日,流连忘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