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楚辞》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还是东方植物美学的集大成者。《文史博览·人物》特邀请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灿撰写“楚辞里的植物”专栏。

杜衡也写作“杜蘅”。在《楚辞》中,“衡”没有草字头,南北朝开始,才写成“杜蘅”,表明它是一种草。它的具体所指,现在没有什么争议,也叫杜衡,一种马兜铃科细辛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衡的茎为根状,伏在土里,《尔雅》中称其为土卤。叶子为阔心形或肾心形,直接从土里冒出来,跟葵菜有点像,又称杜葵;也有人觉得它像马蹄,也称为马蹄香。因为最早在屈原的诗中出现,被认为是楚地的特有植物,所以也称楚蘅。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12期 《渐行渐远的杜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12期 《渐行渐远的杜衡》

杜衡采摘后炮制成的中药,称之为细辛或马辛。不过,沈括认为,东方、南方所使用的细辛,虽然都来自杜衡,但性能有明显差别。地道的细辛,出自华山,形状细且直,颜色深紫,味道辛辣,像吃生的花椒,但辛味更甚。另一种黄白色的,质地较脆,蜷缩扭曲,干燥了就卷作团,并非正宗的细辛。要用水浸泡,才能使它变直。襄州、汉水之间所使用的“细辛”,细而且直,颜色黄白,其实是鬼督邮,即徐长卿或天麻,也不是细辛。按照沈括的看法,楚地产的只能称之为杜衡,而不能作“细辛”来使用。换而言之,杜衡是大类,细辛是杜衡下面的某一种。清代人陈沆写诗道:“蛇床乱蘼芜,杜衡乱细辛。”蛇床子跟蘼芜,就像杜衡与细辛一样,因为相类似,所以总是很难分清楚。

杜衡含有芳香油,可以代替樟脑丸来驱虫。全草皆可入药,且有小毒(也有说无毒)。先秦时,楚人将之采集晒干,用来熏衣服或房子,去除污秽,就是《湘夫人》中所说的:“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本草纲目》记载,它可以“散风寒,逐湿毒,润脏腑,止痰喘”。《山海经》中把这种草神化了,说杜衡长在西边的天帝之山上,叶如葵,香如蘼芜。佩戴它,可以使马快跑;吃了它,可以消除脖颈上的肉瘤。又说,将死之人吃了,能够活过来,是为还魂草。还魂是传说,但它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应该是有效的。

也有人说,杜衡就是杜若,这个说法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到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也觉得很奇怪,因为杜若与杜衡虽然可以指同一种植物,但是杜衡自身还有另外的所指。二者算是同名异物。

宋代《本草图经》中的杜若,其实是高良姜,叶片跟竹叶莲有点像,但它是姜科植物。开红花,结子如豆蔻,二月八日采根,暴干用。李时珍将杜若视为草木上品,因为跟高良姜太相似了,所以认为是同一种植物,只根据形态来区别,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杜若。但是,今天植物学中的杜若,独属于鸭跖草科杜若属下的竹叶莲。

三者外观上差别很大,属于不同的科,但是生态习性类似,皆喜阴湿。作草药用,药性属辛,皆可治蛇伤。此外,也各有其特有的香味,所以曾经共用过“杜若”这个古雅的名字。

竹叶莲、高良姜现在还是南方乡下常见的野生植物,杜衡的身影却日渐稀少。2013 年 9 月,它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如果继续滥采下去,我们可能只能通过《楚辞》去想象它的形象了。

文 | 吴灿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