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寒潮来袭,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降温,进入三九天,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到了。

在华夏大地,北方有地热供暖,南方有空调制热,而在我们四季如春的云南,冬天只需一个取暖器或一个炭火炉就够了。即便室外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室内也照样温暖如春。

我们可以窝在温暖的房间里追剧打游戏,泡一个舒服的澡,或者吃一顿热腾腾的火锅、香脆可口的烤肉,让整个冬日充满暖意和温情。

拥有如此多选择的我们,在尽享暖冬的惬意之时,会忍不住好奇:在没有暖气,没有空调,也没有羽绒服,甚至连棉被都没有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么熬过漫漫长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唐诗人张孜仅存的一首《雪诗》,真实还原了零下十几度的皑皑寒冬,长安贵族和普通百姓是如何御寒和猫冬的。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燕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都城长安的冬天,大雪纷飞,大地白茫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在富豪和权贵的家中,他们把花椒捣碎了跟泥巴混合,均匀地涂抹在四周墙壁上。花椒本身的芳香可以除湿气,能刺激人的血液循环,花椒壳的中空结构可以缓解热量传导的速度,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比其他的房子温暖得多。但花椒原本是用来调味的,本身不可多得,装修房子的原料可不是用克来算,至少得几十公斤乃至成吨,也只有豪门贵族才买得起,用得起。

“红炉”热(燃烧)“到处”,室内到处是生活的炉子;“罗幂”下“周回(周围)”,窗户隔风保暖是用了层层罗幕。

“红炉"可以驱寒,“罗幂”用以挡风。这表明室外雪再大,风再猛,天再寒,而椒房之内,仍然春光融融一片。

贵族们正在大摆宴席,食案上放满了美味佳肴,歌女们温软的纤手弹奏着迷人的乐曲,姬妾们斟上一杯杯琼浆美酒。室外雪花纷飞狂舞,室内人们也在醉歌狂舞,直至人疲身倦,歌舞仍然无休无止,一滴滴香汗从佳人们的俊脸上流淌下来。

权贵们纵情酣饮着琼浆玉液,欣赏着美人的轻歌曼舞,场面令人愉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此刻,穷人们又是如何过冬呢?诗人笔锋一转:“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贵族穷奢极欲,岂知为生存而艰难挣扎、饥寒交迫的穷人手脚的皮肉都冻得裂开了口子。

这个“岂知”用得好,发人深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饥寒的人们还在为生活四处奔波,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

这首诗采用对比的写法,将“豪贵家”和“饥寒人”同置于长安大雪纷飞的特定环境中,一方面是极尽奢华、征歌逐舞,一方面是挨饿受冻,手足开裂,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严重对立和悬殊的贫富差距,真正诠释了杜甫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代不仅帝王冬季取暖极尽奢华之能事,皇室贵族更是花样百出,让人瞪目结舌。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个被杜甫当背景板的岐王可不简单,他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发明了一种“人型暖手宝”,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的体温来温暖双手。在冬天寒冷的时候,岐王并不使用炭火取暖,而是直接把冰冷的双手伸进妓女的胸口,通过妓女的皮肤来温暖双手。

想一想,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一双冻僵冰冷的手突然伸进你胸膛,紧紧贴着你温暖的肌肤,会不会让你觉得寒彻心扉,生无可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寄语长安众年少,妓围不似猎围豪。”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其中妓围便是指一种取暖方式。妓围说白了就是用一群女人当作围墙御寒,发明妓围这种取暖方式的是唐玄宗的哥哥申王李撝(李成义),也是岐王李范的哥哥,而唐朝第一奸相杨国忠则把这种“妓围”发挥到了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人有打围炉吃火锅的习俗,杨国忠早年主要经历在蜀地,他将这种蜀俗“发扬光大”。他常常挑选一些身高相仿的肥胖妓女进入内屋,脱得一丝不挂,完全裸露紧紧围成一圈,美其名言“肉围炉”。十几名青春女子身上都有三把火气,岂不如围炉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国忠又叫人送上酒来,叫围炉边的妓女每人含上一口,他抱着一个个娇娃亲嘴,喝尽她们嘴中含的酒,肆意玩弄她们。众人裸裎相向,眼中所见,耳中所听,尽是淫声邪语,尖叫的淫浪声直贯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