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酿酒所有的工艺中,都和温度紧密相关。
仅仅入窖发酵这个环节,需要考虑的就有地温、室温、入窖时酒醅的温度、升温幅度、发酵顶点温度、窖体温等等。
这其中,有些温度是条件(比如地温、室温、入窖时酒醅的温度、窖体温),而有些是发酵的结果(升温幅度、顶点温度)。
条件需要控制好是无疑了,结果也需要监测,用以判断这一批次的出酒量和质量。
因此,所有的酿酒师都对温度非常敏感。从体感到手感,再到“脚感”。当然,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测量辅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只监测温度就行了?
远远不够。
首先,绝大多数时候温度只能监测,不能控制。
比如和气候直接关联的室温、地温,再比如入窖以后的升温、顶温,干预的成本高而见效低,甚至是无法干预。
不能反向控制,只能被动监测,入窖以后只能“靠天吃饭”。
顶多做到这一轮的数据作为下一轮的参考。
自然远远不够了。
其次,温度只是条件之一。
对于多轮次的发酵来说,每一轮次酒醅所含淀粉的多少、堆积发酵的酒醅的水分含量、加入尾酒的多少、封窖的时机、酒醅压实的程度都有关系,倘若这些条件也能够精准地监测,对于数字化精酿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截至目前,这方面的监测手段和方法非常有限,小助见过、听过很多监测设备和系统,能够真正有效的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目前还没有真正有效的在线监控设备和系统,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专利)和实验室(采样检验)阶段。
比如小助曾经检索到一个已经申请专利的监控系统,声明可以做到对发酵窖池的氧气、二氧化碳、液位、溶解氧、黄水酸度,水份等进行监测,但实际上,不管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的传感器,以目前(包含国外)的技术,用在空气中监测没有问题,但在窖池内部还无法正常工作,读数也没有什么参考意义。而其中的液位、溶解氧等参数,很明显属于液态发酵中才用到的参数,只是为了申请专利照搬到固态发酵的理论当中,对于固态发酵没什么参考意义。如此不一而足。
这是数字化精酿的困境所在: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设备能够帮助酿酒师对于发酵的过程进行准确有效的监测和控制。
再次,发酵的本质是淀粉的糖化分解转化,对此监控才是根本。
不管是温度、水分还是其他,都是为了能够使淀粉按照期望的程度进行糖化分解,倘若有这方面的生物、微生物传感器对这个过程和结果进行准确地监测,并能够进行反向控制以促进和干涉,则可以实现彻底的数字化精酿。
只是,目前能够监测到的传感器十分稀少,并且大都处在实验室阶段,离在线使用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数字化精酿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综上,由于酿酒的客观条件限制和现有的技术限制,使得目前绝大多数的监测系统依然只能进行温度监测。倘若有其他类型的监测设备出现,将对数字化精酿有很大的帮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