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冉卣guǐrǎnyǒu

商后期 湖南宁乡市炭河里遗址出土

湖南省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高25.9厘米,1963年在宁乡市炭河里遗址的河中被发现,可能是沩wéi水的支流大水冲垮了河岸带出的。

出土时为兰绿色,去锈后呈青灰色而带有少许浅绿色。原器提梁断失,两端的兽头尚存,现展品的提梁应是后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椭圆形子母口,器盖和器身四道扉棱,整体以云雷纹打底,腹部主体纹饰为兽面纹。颈部和圈足各有八个夔纹构成一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器盖、内底各有铭文两字,“癸”字可释读,后一字未能释读,当为族名或族徽,只好借用相近字形的“冉”来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卣最神奇的是出土时卣内装满玉管、玉珠,有白玉和碧绿玉两种,中间均有穿孔,两端多做斜面,长的4.6厘米,直径1厘米,最短的仅长0.2厘米,直径0.6厘米,现存1172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卣的器型、纹饰、铭文是典型的殷墟风格,是中原生产的青铜器,应该是周灭商时,商人南逃所带来的,但殷商卣一般用做高等级的盛酒器,在这里成了“藏宝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卣并非孤例,同样在湖南宁乡市黄材镇王家坟山,1970年还出土一件“戈卣”,内装三百二十余件玉器,同样是典型殷墟风格的青铜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纹方座簋guǐ

西周中期 湖南省桃江县金泉村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村民在挖地基时,于地表下30厘米处发现碎铜片,出土时较残破,但基本形制尚存,为一罕见的马纹方座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高30.6厘米,残器重5.8公斤,出土时器表有一层绿色晶莹的氧化膜,后大部分被刮磨掉,露出较粗糙的灰绿锈。

肩部的两个马头、小部分腹部和方座上的一个马头是修补后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簋身为圆形,鼓腹、圈足,腹部原来有四耳,均残缺无法复原,肩部浮雕有四匹卧马,前足后曲,马头是分铸铸接(或焊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腹部饰凤鸟四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接的长方形器座两边各铸立马,共四匹,马昂首竖耳,马高马长平均16厘米,马尾根根可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器座下的外底有系铃的挂环,已断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纹和圆雕的马做装饰的青铜器,数量极少,出现的也比较晚,大概是因为马不是中原本土动物。

方座簋商末周初起源于关中地区,是周文化的产物,西周的前期流行方座簋,到西周中期已不多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者对马簋存在不同的认识。

高至喜先生认为马簋造型、兽面纹、方座是中原商周文化的表现,而半浮雕的马纹和方座装饰的立马中原未见,簋口小,器薄也是地方特色,马簋为西周中期偏早,是古越族在湖南本地铸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荣誉先生分析艺术和工艺特点,从马形与马饰、长颈栖首饰、高浮雕的内壁相应下凹、悬铃饰,四个方面梳理工艺发展脉络,认为马簋铸造于西周早期,与湖北随州所出器物关系密切,具有商代南方工艺风格,没有证据铸造于湖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