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带发现了一座距今约2500年历史的古墓群,即著名的曾侯乙墓。该发现被誉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开启了我国考古学的一个辉煌篇章。

曾侯乙墓以其宏伟的规模、丰富的文物藏品以及卓越的文物质量,在国内外千年古墓中独树一帜。出土文物的数量和品质均显著超越其他同类墓葬,堪称考古界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经过考古专家的不懈努力,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主要包括:圆木500立方米,木炭31300公斤,精美文物15404件,国宝级青铜器110件,其中包括编钟124件,兵器4700余件,以及国宝级玉器528件。这批文物总重达到10.5吨。

经过整理和识别,在这批文物的铭文中共解读文字12600字。这些文字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填补了重要的历史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发掘的成果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文字记录。

曾侯乙墓文物以其卓越价值被誉为“文物之最”。其中包括举世瞩目的最早28星宿图、先秦时期最大且最重的青铜酒器,以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竹简。此外,墓中出土的金器数量在先秦时期墓葬中极为稀少,包括一件重达2156克的金盏,为已知最重的先秦金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编钟,它不仅十二律俱全,一钟双音,还被誉为古代乐器之王,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令人惊叹的是,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两千余年后仍能奏响。

曾侯乙墓中的文物保存完好,青铜器宛如新,漆木器色彩鲜艳,竹简上的墨迹清晰可见。配套完整的编钟、编磬等乐器的保存状态更是举世无双,为研究古代文化和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爱吃鱼的美食家

在曾侯乙墓的众多随葬品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大量带有食物或调味料痕迹的餐具。例如,一件青铜煎鱼盘下铺有木炭,盘上留有鱼骨,虽鱼肉已腐朽,但根据骨骼结构,专家推断这是鲫鱼的遗骸。

此外,在青铜煎鱼盘的附近,还发现了两个装满鱼骨的大鼎,表明曾侯乙的饮食偏好对鱼类菜肴情有独钟。这些鼎内不仅有鱼骨,还有花椒、山植皮、山植果、芒耳等众多调味料,反映出曾侯乙是一位爱吃鱼的美食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发现的煎鱼盘和大鼎中均检测到梅核,证实古代烹饪鱼类时,除了运用各种调味料,还会使用梅子。由于鱼腥气主要由三甲胺引起,而三甲胺能与酸反应生成无味的盐类,因此,梅子中的醋酸对于中和鱼腥气尤为有效。尽管这种去腥的化学反应在当代看来并不复杂,但曾侯乙的厨师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术,展现了当时卓越的烹饪技艺。

曾侯乙墓出土的鱼骨中掺杂的梅核,可能是我国烹饪史上最早的实物证据。

我国的烹饪技术历来享誉世界,注重色、香、味的融合,火候掌握,制作工艺,以及调味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烹饪技艺经历了从原始的生食阶段,包括食用未加工的植物和动物,到熟食的转变,熟食的制备方法从直接火烤逐步演变为煮食,最终发展出蒸煮技术。

然而,烧、烤、煮、蒸等基本烹饪手法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食物色香味的追求。只有当烹饪技术发展到煎炒阶段,通过精准的火候控制,这些需求才得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使用鬲、鼎、斧等器具进行蒸煮,而尚未发现专门用于煎炒的器具。然而,曾侯乙墓出土的煎鱼盘证实了早在东周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煎炒鱼类的烹饪方式。

因此,曾侯乙墓中的煎鱼盘不仅是对曾侯乙本人饮食喜好的体现,也是我国煎炒烹饪方法历史悠久的实证。

随着烹饪技术的不断革新,多样化的菜品逐渐形成,充分展现了古人智慧的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奢华至极的品酒大师

曾侯乙除了爱吃鱼,对酒也颇有研究。

在品酒过程中,曾侯乙注重酒质的精细处理,夏季时降低酒温,冬季则提升酒温,以滤除酒中沉淀物。

其墓中出土的“青铜冰鉴”便是战国时期工匠为满足其品酒需求而创造的杰出工艺作品,属于“曾侯乙墓八大国宝”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冰鉴是专门用于调节酒温的器具,由两部分组成:外层为鉴,内置一尊缶。

鉴与缶之间留有空隙,便于夏日置冰降温,冬季则储存温水以保温。如此,酒得以保持冬暖夏凉。

为了进一步提升饮酒的品位,曾侯乙还使用了青铜尊盘,彰显其高雅的风格。

尊盘是一套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酒器,其中尊用于盛酒,盘用于盛水。尊置于盘中,既可冰酒,也可温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酒自然需要美酒,而美酒的储存之地便是大尊缶。尊缶是古代的盛酒器,目前所知的大尊缶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一件酒器,被誉为“酒器之王”。大尊缶出土时,内含酒液,经2500年的封存,酒液未曾泄漏,足以证明其密封性之优良。

为了品鉴一杯美酒,工匠们发明了众多精巧的酒具,这反映出曾侯乙在享受生活方面的高雅品味,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美酒往往伴随着美食,因此,精美的佐酒小菜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便是一例。虽然历史资料将其简单描述为食器,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但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中,其工艺之精湛,设计之复杂,尤其是两边的把手雕刻,无不显示出工匠非凡的技艺和极致的工艺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历史中显得微不足道,以至于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中几乎未见其踪迹。

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揭开了曾国的神秘面纱,使这个小国在两千多年后声名鹊起。以编钟为代表的众多文物,展示了其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令世界瞩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侯乙,这位在历史记载中默默无闻的墓主,因墓的发现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仅从他对美食的热爱来看,其生活的品位和风范已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湖北随州,自古以来便是北进中原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一直是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随州地区是楚国向中原扩张的必经之路。地理上,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构成了当时南北交通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

曾侯乙墓的发现揭示了战国时期曾国的存在,该小诸侯国的君主曾侯乙,其墓中出土文物证实了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