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潮评丨让“小恶魔”悬崖勒马,让悲剧不再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三名初中生将一名同学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掩埋在废弃蔬菜大棚内。目前,3名嫌疑人已被警方抓获,案件正在办理中。

这起由未成年人实施的恶性案件,引发公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强烈关注。同是花样的年纪,却对另外一朵更柔弱的花朵,伸出摧残辣手,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深深刺痛全社会的神经。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屡屡引发公众不安。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今年3月最高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其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1万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可见一斑,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法律对年龄有特别规定。根据现行法律,已满14岁未满16岁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2岁不满14岁,负刑责需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如果不满12岁,不会受到刑事追究。其中,刑责年龄从原来的14岁降到12岁,是2020年1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的一项重要变化。

可以说,面对新的形势,立法机关与时俱进对法律进行优化微调是十分必要的。

正是这一次立法调整,让上述杀害初中同学案件中的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了更大的被追诉可能。从社会预期上来讲,该案进入刑事程序也符合人们对正义的公共认知。在司法层面,今年3月,最高检也明确提出,对于实施严重犯罪、性质恶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惩治、该严则严。期待案件的公平公正审理,尽快还受害者家属一个公道,也对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形成震慑效果。

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势头,加大惩处之外,预防也很重要。在这方面,学校和家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在这起案件中,被杀害的孩子疑似长期遭受霸凌,若学校、家长能及早关注并加以干预,或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疏忽和过失。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提出,既然因为未成年的年龄规定不能担任全部的刑事责任,具有监护责任能力的家长是否该分担刑转民的法律责任,以此倒逼监护人加强对作恶少年的管教约束。类似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值得各方探讨论证。但无论如何,我们该找到更好的办法倒逼监护人履行职责。

总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道综合考题,既是法治考题,也是教育考题、社会考题。需要法律不断优化调试,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需要更多爱的教育,把善良、尊重植入孩子心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紧密联手,制止校园霸凌苗头,让“小恶魔”悬崖勒马,让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