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不是说居民负债到顶,就是周期到顶么?

因为居民在需求终端,所以也是经济循环的终端,只要居民负债到顶,长债务周期就到顶了。

也就是说,只要判断居民还有没有负债空间,就可以判断出房价还能不能上涨,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这个逻辑没什么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也没遇到什么有力的挑战。

但问题是什么呢,当居民负债成为判断房价是否到顶的唯一指标时,立刻有人跑来跟我对线——他想要论证居民负债还没到顶,房价仍有上涨空间。

理由是中国的居民杠杆率仍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泡沫破裂时的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泡沫顶峰时期,居民杠杆率达到了接近70%的水平,中间虽然经历过“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主动衰退”,但现在仍然维持在66.9%的高位。

而根据中信的测算,我们到现在还只是61.5%,口罩那几年稳住了,前两年因为提前还贷,还略有下降。

总的看,我国居民杠杆率数据相比发达国家,还是要低不少的。

那是不是说,我们现在离周期顶部还早?

尽管有很多博主采用居民杠杆率这个数据,但我一直没用,而且我还是那种坚持认为居民负债是最能反映房价周期的作者,是我不知道这个数据么?

不是,是我知道它没用,没有参考价值。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一是数据统计口径有问题,在央行发表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披露的是2022年末,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为71.8%。

你看,数据打架了吧?

我没空去计较哪个对,哪个错,而且这也不重要,至于为什么不重要,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二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居民的信贷参与率很低。

因为有很多收入不稳定的人,是没法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只能寻求民间借贷,比如亲戚朋友的借款,又或者是民间高利贷,这部分数据是统计不到的。

第三,居民杠杆率这个数据,统计的是居民总负债占GDP的比,但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居民负债/居民收入”

很简单的逻辑,负债越高,收入越低,暴雷风险就越大,对吧?

还有一个是利率水平,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还债成本。

众所周知,我们的房贷利率是远高于日本的,即便是现在3.95%的首套房利率,也还是太高,因为真实利率远高于此。而且日本的房贷利率长期只有0.5%到1%,他们的负债能力自然也更强。

第四,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

李迅雷做过这方的研究,我把他的原文贴在下面:

我们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总人口/GDP”,得到的2019年数据(2020年相关数据尚未公布)为44.7%。
而2020年美国为83.4%,印度为76.9%,德国为60.7%,全球平均水平大约在6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因为我国的GDP蛋糕中,居民分到的太少。

你把“居民负债/GDP”这个数据放到全球对比,怎么可能比出我国居民的还债压力呢?美国居民掌握83.4%的GDP,而我国居民只能掌握44.7%的GDP,负债能力肯定不一样呀。

第五,这里面还有一个“平均”的问题。

说财富分配不均,你很快就能理解,其实同样的道理,债务分配也是不均的——杨白劳负债,黄世仁负什么债呢?就算他的公司负债,他本人也会摘得干干净净。

《富爸爸穷爸爸》里说,公司制度,最开始就是用来给富人做避税和风险隔离的。

富爸爸积累资产(分GDP蛋糕),穷爸爸积累负债(输血做蛋糕),你把整体负债比上整体财富,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请问富爸爸会帮穷爸爸还债吗?

现在知道为什么说我这个数据的横向对比,不能说明问题了吧?里面的漏洞太多了,与其花时间去计较它对还是不对,还不如去捕捉市场信号。

电影《大空头》看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共有四路大空头,左上角的“蝙蝠侠”贝尔,代表的是数据控,右上的卡莱尔,代表的就是市场调研派。

数据控不是迷信数据,它代表的是一种理性思维——了解事实逻辑是前提,之后再去看数据所反映的问题,然后预测接下来的走向。

我们这个话题里的事实逻辑是什么呢?一个人的负债压力,只跟三个数据有关:

1)他的欠债总量;

2)利率;

3)他的收入。

GDP做得再高,但没有涨工资,居民分不到蛋糕,居民负债/GDP小,能说明居民还债压力小么?

即便是计算收入,也不能看“平均数字”。

举个简单例子,杨白劳年收入33两白银,欠债330两。

黄世仁年收入3300两白银,欠债0。

你这一平均,330/(3300+33)很低,对吧?

但能说明杨白劳债务压力低么?

为什么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叫次贷危机?就是杨白劳还不上债了,于是爆发了危机。

所以什么数据能说明问题?

债务总量/工资收入!

一般来讲,负债是工薪阶层/中产阶层在扛的,工资越高,负债意愿和负债能力都越强。

但这个数据我们普通人是很难获得的,去专门收集信息做统计,性价比又太低,因为我们的投资决策,不需要这么精细的数据来支持,你只需要知道其中的量化逻辑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给自己的生活感知,去尽可能提取有价值的市场信号。

市场信号怎么提取呢?你看《大空头》里克莱尔他们的操作就知道了——他和手下去做调研,发现大量贷款放给了那些收入不稳定的人,连脱衣舞女郎都买了5套房,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合规审查,以他金融老狗的嗅觉,很难不发现风险。

而且那些原本负有资产质量监管之责的人,甚至在搞监守自盗,这样的市场不出事,岂不是天理难容?于是果断做空。

有句话叫“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同样的道理,数据可以编得你云里雾里,但市场反馈总是真实的。

我们还经常说“不要听他说什么,要看他干什么”

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说你要多去留意市场正在发生什么,社会正在经历哪些变化。

放到特色国情里,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信号是消费和就业。

居民负债是很容易搞到数据的,因为房价越高,真实利率越高,负债就越高。

负债越高,对现金流的要求就越高。

所以达里奥在《债务危机》中强调,资产价格越高,市场越脆弱,因为稍微有一点紧缩就会刺破泡沫。

而周期顶部的紧缩,又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债务人必须要紧缩支出来还债,这时我们就能看到消费市场所传来的信号。

有人说,pdd营收上涨,所以消费降级,能不能当作消费紧缩的信号?

我觉得不能,这个应该算消费下沉,就是它用低价策略,将原来没有电商消费习惯的一群人给吸纳进来了,另外就是pdd也的确好用嘛,所以有些人转移消费阵地了。

我们真正应该看的,是中产消费结构的变化,因为这帮人才是负债大户。

比如换手机的频率,换车的频率,还有城市餐饮、酒店等,这些地方的消费变化最能反馈出——债务人是不是已经到了需要紧缩支出才能还债的程度。

另一个要看的就是就业数据,尤其要看大学生就业、985学生就业,这是最能反馈当前工薪收入形势的数据。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单靠“身边统计学”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市场上总有新风口起来,老产能被淘汰,你的感受是受到污染的——你一会儿听到哪哪裁员,一会儿又听到谁谁直播一场就几千万,你会觉得大家的收入并没有减少,只是从老产能转移到新风口去了,对不对?

但看新增就业,能隔离这个污染,因为新就业人群总是追逐风口的——哪儿工资高,他们就去哪儿。

新增就业不足,说明新风口对老产能的替代是不足的,那么整体工薪人群的收入就是在下降的。

为什么要看985毕业生的就业呢?因为他们竞争力最强,可选的机会多,如果连他们都无法被新风口消化,而跑去扎堆街道办、考公考编……那说明你所看到的新风口,只是局部现象。

还是那句话——先要掌握事实逻辑,知道现实中的居民负债是怎么被推高的,哪些人有负债,哪些人有资产,有负债的这些人什么时候开始出问题?

然后你再看居民杠杆率这个数据,它能和别的经济体对比着用么?当然不能,因为国情差异太大了。

但可以纵向对比用。比如你可以从中发现09年、16年、19年的放水救市,都使得居民负债上涨了一大截,加深理解“印钞/放水=债务扩张”这个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这的小伙伴可能很难想象,昨天有人推给我一个某地的房产大v,我一看阅读量,影响力比我高不少,他怂恿人买房的逻辑,竟然还是“会放水”那一套,并“豪言”2024年至少有一轮放水,小放水20万亿,大放水50万亿(这是原话)。

我就不懂了,他是不知道放水会增加负债么?

另外,如果他知道“放水”就是M2扩张的话,那:

2023年12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92.27万亿;
2023年新增25.84万亿;2022年则新增28.14万亿。

看到没?过去两年M2增量都超过25万亿,如果2024年只有20万亿,那算个屁的“小放水”,明明是信用紧缩好嘛,是“收水”。

50万亿就更扯淡了,因为这要求M2增速在17%以上,而刚刚公布的2月份的M2同比增速是8.7%,从趋势上讲,这一数据是在稳步下降的,这从1月份地方债发行减少40%和贵*领导说“过紧日子是常态不是临时”就能看出来。

就算上面的这些信息全不看,但请你注意下2022年的28万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年美日欧的印钞量总和,而我们的GDP只有美国的70%(由于汇率下跌,现在只有65%),当年就有财政专家质疑,印了这么多钱,股市没涨,房价没涨,物价怎么也没涨?

也就说,放水是要增加负债的,不是你想放就能放,再一个就是,货币政策已经失效,这叫流动性陷阱,是经济金融领域非常成熟的概念。

所以我有点不大懂,房产大v那么好当的吗?都不用看书看数据的?我看那人发的广告,知识星球的收费是1288,这也不便宜吧?而且他还卖房赚佣金……真尼玛刺激,有点像《聊斋》里的水鬼拖人垫背,还特么收费。

再说回居民杠杆率,这个数据放在经济体内部是可以横向对比着用的,因为房贷利率、居民收入/GDP 等变量,都被控制住了,通过对比,你就可以判断哪些城市的居民杠杆率还没那么高,房产泡沫的风险也就没那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杠杆率低,又是西南五省中心,人口净流入,还能避免北上深虹吸,所以房价最扛跌,是新一线最后的牌面,但去年也首次转跌了。

其他的有用信息大家自己去思考哈,以上,祝你收获财富和幸福,祝我早点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