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年末一直拖到2024年阳春三月,这篇“个人写作史”上最难产的文章,即使是在此刻,我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将其完成。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当下,我时常会自我诘问:文字还有意义吗?你写给谁看?何况我要写的内容,不过是一家之言,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吗?

这样想着,便懈怠了。可是内心总有一种声音在驱使自己,要记录要书写。即使存在以偏概全,那又有什么关系?何况我手写我心,我所记录的不过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又不是要他人学习的文件,何必介怀!更重要的是我觉得2023年,与景德镇而言,是值得记录与书写的一年。或许往后,你再难以看到这么多鲜活的身影。

回首2023年景德镇陶瓷市场,与许多人而言,是令人躁动不安又无可奈何的一年。突然暴增的游客让这座安于一隅的小城变得热辣滚烫。起初,所有的陶瓷从业者都满心欢喜,以为游客的到来可以带动陶瓷艺术品及日用瓷的销售。然而当“十元三串”的手链成为旅游人士的心头好之时,这让一些从事原创陶瓷的手艺人愤懑不平,甚至有人在景德镇北站图上打上“十元三串”制成图片发在社交平台上。气愤归气愤,毕竟在消费降级的当下,谁又能左右市场?

然而让更多人忧虑的是处于“红利”之中的景德镇开始变味,这座曾被人誉为“诗与远方”的安静小城,喷涌着躁动不安的气息。淘金者的涌入与消费者的爱好正在悄然改变市场的供给和格局。批量化的产品一步步蚕食原创艺术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商业化的市场迫使许多人放弃曾经的理想,转而投入资本的洪流,去生产、或去其他产瓷区进货,假冒景德镇瓷销售。

劣币驱逐良币,离开与留下,成为景德镇繁荣表象下的“一体两面”。

镜像:雕塑瓷厂

如果要研究改开四十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与市场的变迁,我以为雕塑瓷厂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观察样本。

成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雕塑瓷厂,曾在过往创造过无数的辉煌,亦为这座城市带来无上的荣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景德镇瓷厂纷纷解体时,它没有像其他瓷厂那样或变卖或荒废,而是采取员工租赁的模式,保存了雕塑瓷厂完整的产业链。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吸引“洋景漂”在此创作的基地。

2005年乐天陶社的入驻,更是将其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陶瓷社区。自此,雕塑瓷厂在自由生发的道路上野蛮生长,成为手艺人创作的“乐土”。每周六的“乐天集市”不仅吸引无数买手来此选货,也让无数年轻人通过这个平台在景德镇得以立足扎根成为“新景德镇人”。

然而,激增的游客,打破了这里原有的生态,并使之成为一个超级卖场。涌动的人流,让资本和有司看到了商机,“改造”成了它逃不过的宿命。在有司的规划下,老旧厂房原有的沧桑感荡然无存。

与硬件的改造相比,最让那些在此潜心创作的艺术家和手艺人感到不安的是,资本逐利下的雕塑瓷厂沦为“厂货”集散地。德化瓷、潮州瓷充斥市场,产品同质化取代了“个性化”。原创陶瓷市场被商品市场吞噬、蚕食。另一方面,房租迅猛上涨,曾经无人问津的犄角邋遢里都被抢租一空,更有人爆料“为了更高的租金,厂里将曾经在这里一直做成型的老师傅们的店租租金提高,迫使老匠人无力承租而离开。”为此,乐天陶社微信公众推出“消失的景德镇”系列文章,记录那些曾在此扎根半个多世纪的手艺人。

对此,有识之士不无担忧地表示,雕塑瓷厂蜕变成陶瓷卖场,其原有的“前店后厂”的产业模式被打破被消失,艺术创作氛围被商业气息取代,有手艺的匠人和有创意的年轻人被迫撤离,一旦旅游热潮褪去,雕塑瓷厂将何去何从?这不可逆的产业伤害谁来买单?第一波地产热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景德镇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元素。今天,硕果仅存的雕塑瓷厂也将在这波热浪中变色!此后,当我们回忆,是否会感到痛心与羞耻?

小众艺术在景德镇

2023年,在当代艺术中属于绝对小众的行为艺术和玻璃艺术,在景德镇,这座以传统手工艺为主的城市蓬勃发展,成为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

从废墟到美术馆到博物馆到户外,由独立艺术家、策展人于大于发起的【侪】景德镇行为现场,自六月起,以每月一到二期的频率,在不同的场地,通过线下表演、线上直播的形式,

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在“春秋大集”活动期间推出的2023第一届侪chai国际行为艺术节,更是将行为艺术热推向高潮。

对此,有人喜欢有人反感。喜欢的人说:“景德镇越来越有意思了,有当代艺术范。”反感的人则认为是“瞎搞、神经病。”更多的人持宽容态度,认为在景德镇出现行为艺术,是城市迈向现代、艺术趋向当代的标志,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行为艺术缺乏批判精神,表演成分高于艺术价值。对此,于大于不置可否。他说:【侪】景德镇行为现场注重在地性,实验性,旨在将其作为陶瓷艺术的延展,拓宽陶瓷艺术的边界。

同年,玻璃艺术在不声不响中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漫步各大旅游打卡点,都能找到玻璃工作室。来景德镇旅游,“烧玻璃”成为游客体验项目之一。

玻璃和陶瓷都是火的艺术,同样具有无限的延展与可能。或许,这就是玻璃艺术能在景德镇生根发芽,郁郁葱葱的缘故。

在年轻“景漂”聚集地湘湖,各种文艺活动亦是轮番上演。由丘弗发起的“无远弗界”诗歌吸引了诗歌爱好者的参与;“一方庭”发起的“田野调查研究讨论沙龙”吸引了不少人的参与,以致一直在默默做景德镇田野调查的“一方庭”主理人惊呼:“没想到这么多人对田野调查感兴趣。”水店不定期举办的文字展览、“写作计划”、电影放映周等活动更是成为此地年轻人的聚会点。

“湘湖已经成为国内许多知名学者观察景德镇的一个样本。甚至有人想以“湘湖”为名办理一本杂志。”某知名文化学者如是说。

迷茫,下一个风口在哪

2023年线下火热的旅游与线上直播间惨淡的交易额,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据说头部主播的营业额与2022年相比近乎腰斩。茶器市场的降温,也让许多成立时间不长的窑口关门。而年轻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观既不认手工也不认原创,他们在乎的只是好看与便宜,这也让许多手艺人纠结,如果认真做产品,坚持搞原创,可能生活会成为问题,如果走“厂货”或许还能赚大钱。然而,在产品趋于同质化的市场,想要分得一杯羹何其难。

于是,有人选择离开景德镇。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正涌向景德镇,他们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逃离一二线城市的内卷,来到这里想过上“睡到自然醒”的诗意生活。只是他们不知道,当下的景德镇已不再是那个安逸的城市,在资本的追逐下,“内卷”已悄然在手艺人之间蔓延。

手艺人的焦虑肉眼可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手工陶瓷在这个消费降级的当下,几乎很难立足。除非是过去积累了不少优质客户,才可以继续从容创作。”艺术家木子说:“但是绝大部分的手艺人,尤其是年轻人,现在想在景德镇靠摆摊赚钱生活费很难很难。”

艰难的不止是这些年轻人,还有许多窑口、手艺人、艺术家。“据了解,已经有不少人在重新布局市场,他们将推出价格几百到二千元左右的摆件、瓷板画。”有人透露,或许下一个风口在家居小摆件。

市场果真如此吗?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