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份,因为弹尽粮绝,再加之被特务蛊惑,东北抗联将领赵尚志打算率领着战士们向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发起袭击。
只不过,赵尚志不知道的是,特务刘德山给的是假情报,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圈套。
行路过程中,特务刘德山走在最前头,可当途经一个小菜园的时候,刘德山谎称要上厕所,实则是绕到赵尚志的背后发起了偷袭。
非常不幸,赵尚志腹部中弹,但他还是忍痛击毙了刘德山。遗憾的是,因为身负重伤,行动不便,赵尚志被日军俘虏。
面对着审讯他的那些伪满警察,赵尚志愤怒地说道:
“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了卖国贼,该杀!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
被捕后8个小时,赵尚志壮烈牺牲,可恨的是,毫无人道的敌人还把他的头颅割了下来,把遗体抛入了松花江的冰窟窿里。
一直到2004年6月2日,相关人员才确认发现了失踪长达62年的烈士赵尚志的颅骨……
“南杨北赵”
“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这是毛泽东主席曾经说的一句话,把赵尚志的名字和杨靖宇、李红光这样的英雄人物放在一起,足以说明他足够传奇。
1931年9月18日,日军蓄意发动了侵华战争,战火在我国东北爆发,但仅仅过了4个多月时间,东北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的铁蹄踏平。
虽然东北沦陷,但东北很多爱国志士不甘心做亡国奴,各种“义勇军”被组织了起来,开始爆发了反抗日军的行动。
但是,因为这些组建的“义勇军”缺乏领导核心,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线,也无法将力量集中起来,所以最后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1931年10月份往后的一年时间里,“义勇军”几乎被蚕食殆尽,有一部分组织败退关内,另一部分则退到了苏联。
不过,东北地区的“抗战”还远远没有结束,在各种“义勇军”消失在历史舞台之时,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由我党直接领导的在东北地区展开武装战斗的队伍最后统编为了“抗日联军”。
九一八事变往后的10年时间里,抗日联军成为了东北武装抗日的中坚力量,在中国抗日斗争的历史上谱写了一篇篇波澜壮阔的篇章。
在东北抗联系统中,出现了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其中,“南杨北赵”还成为了抗联指挥员的称呼,其中,“南杨”指的就是杨靖宇,而“北赵”就是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少年时期就深受革命思想熏陶,在加入共产党后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
赵尚志的战斗生涯开始地很早,在北伐战争时,他就活动在东北地区,为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立下了战功。
期间,他曾两次落入奉系军阀的手中,虽然受尽了屈辱,但他的革命信念依旧坚定。
而开始让赵尚志这个名字发扬光大的,还是他在东北抗联时期做出的各种贡献……
为民族解放奋斗!
1932年开始,在党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前后建立了十多支反日游击队,由此揭开了我党在东北拥有自主领导的武装队伍的序幕。
在这其中,以赵尚志为队长的“珠河反日游击队”成长颇为迅速,不但开辟了珠河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也在不断增强。
“誓为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出东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这是反日游击队战士们的誓言。
不过,很快,珠河反日游击队便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寇还把这支队伍当成了“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对游击队展开了多次“清剿”。
在反抗日军的斗争中,珠河反日游击队取得了多次胜利,后来,游击队被改编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由赵尚志担任。
1936年初,日本关东军策划出了所谓的“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制定了“三年内消灭抗联”、“分区讨伐”的方针。
为了给予日军、日伪军沉重打击,赵尚志同样制定出了“反制计划”,1936 年秋冬季,抗联战士们分批次进行西征。
正如赵尚志所料,日军联合日伪军集中大量兵力对我军实施了堵截。
1937年3月,赵尚志和战士们前脚刚到海伦与通北交界的山区,后脚就收到了消息:800多名日军、日伪军正在前来“讨伐”。
只不过,因此敌人众多,硬拼并不是好办法,赵尚志简单勘察周围地形后,随即集结队伍,抢占山区有利地形,待日军、伪军赶到后,打一场伏击战。
赵尚志先是安排第六师一部的20多名战士藏匿于前方,起到诱敌深入的作用,主力部队则隐蔽在半山腰处,等待鱼儿上钩。
没过多长时间,日军、伪军果然出现在了前端部队的视线里,前端部队率先发起攻击,战斗即刻爆发。
交火持续一小会后,日军发现我军并没有多少兵力,便不再胆怯,向我军发起了冲锋,前段的战士撤退,成功把敌军引入了“包围圈”。
“开打!”赵尚志见时机成熟,大喊一声,随后,四挺机关枪朝着敌军扫射过去,现场响起了敌人的惨烈叫声。
这场战斗,我军直接击毙了一名大尉军官,打死打伤30多名敌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打了胜仗后的赵尚志并没有着急庆祝,他有预感,日军肯定不会甘心这次失败,一场规模更大的较量将会在不久之后展开。
审时度势后,赵尚志下达命令,部队继续前进,甩掉敌人,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
大部队行军到黑龙江省通北县一个叫冰趟子的地方后停了下来,因为这里的地形易守难攻,是一个打伏击的绝佳场所。
事实果然如赵尚志所料,不久后,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了……
落叶归根
在赵尚志参与指挥的大大小小百十次战斗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冰趟子战斗。
冰趟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敌人想要从西向东进入山沟,此地是必经之地,再加之周围都是原始森林,打起仗来不会对道路、房屋等设施造成损害。
在敌人的大部队赶来之前,赵尚志下令抢修防御工事,战士们对院套的矮墙做了加固,用冰雪浇筑了交通壕,在木营的墙上挖出了枪眼。
1937年3月7日,800多名敌军在日军竹内部队守田大尉的带领下,沿着我军部队的路线,向冰趟子大木营奔袭而来。
当走在最前面的那批敌军进入到我军火力范围时,赵尚志下达命令,我军战士们的子弹朝着敌人宣泄而去。
敌人其实并没有想到我军会在冰趟子大木营设伏,毫无准备的他们全部成了活靶子,我军的第一波攻势直接击毙了伪军中队长。
等敌人反应过来后,直接集中了200多名兵力向大木营发起了冲击,面前是迎面而来的子弹,脚下是光滑的冰趟子,别说进攻了,能站稳都不容易。
打急眼的敌军发起了第二波和第三波攻势,为了减轻正面部队的压力,赵尚志安排了几股力量,从侧面袭扰敌人。
这场战斗异常激烈,从正午一直持续到夜晚,温度的持续降低迟疑了日军的行动,有的日军甚至直接被冻死。
好在赵尚志早有准备,提前在木营屋里升起火炉,战士们轮番到木营里烤火,烤完火后再继续战斗。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敌军枪声也在逐渐减少,赵尚志明白,这是敌军要撤退的信号。
不过,赵尚志怎么可能给敌人撤退的机会,他指挥战士们在敌人的撤退路线上设伏,截住敌人再次给予猛烈打击。
冰趟子一战,我军仅用7人牺牲的代价,就击毙了200多名敌人,日军守田大尉、津田庆一准尉等军官也难逃一死。
这场战斗不管是抗联第三军在与日军作战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还是抗联斗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
遗憾的是,东北抗联的这名传奇人物后来因为特务的出卖早早献出了生命。
那是在1942年2月,赵尚志领导的抗联军队在活动经费上遇到了难处,正巧,一位名叫刘德山的“皮货商人”找上了门,还表示愿意无条件提供帮助。
本以为刘德山是一名爱国人士,没成想,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日伪军特务。
刘德山动用浑身解数,博取了赵尚志的信任,引诱赵尚志进入了日伪军的圈套,他牺牲时年仅34岁。
1946年11月,为了永远记住这位民族英雄,珠河县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县名改为“尚志县”,42年后,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尚志县”被撤销,设置了县级市“尚志市”。
2008年10月25日,赵尚志烈士的颅骨被安葬在了辽宁朝阳的烈士陵园,这位为中国抗战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终于落叶归根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