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全0基础的情况下,我发现我带的学生们能够做的就是1:1的还原产品原型设计方案。

如果你是产品的运营,你会关注哪些数据?
你认为数据指标有相同的吗?还会有不同的吗?

思考如何回答上面的问题,你才就理解为什么产品经理在高校里学生很难培养。因为需要学生理解、搞清楚用户使用的具体场景,但这依赖于“社会阅历”、以及和业务人员“同等对话能力”

很少企业会在校招开放产品经理的岗位,并且也很少有人可以以应届生直接拿产品经理的offer,也是这个原因。

许多应届毕业生会优先成为产品助理,跟着公司走几次产品上线的经历,真实的接触到了产品研发的流程,才明白了到底什么是用户需求,什么是功能逻辑,什么是用户操作页面,才能够转为产品经理。

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在给学生讲解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只能假设“我们业务部门需要”这样的,这样才有确定的需求,我们才能说落地原型设计。

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碰到了需求太多的业务方,产品经理要对业务部门进行控制,然后再筛选优先级高的需求,才能保证产品研发的进度跟得上运营节奏。

而要是碰到了运营不专业的,或处于业务早期,就只能产品经理帮忙构建运营需要的数据字段。

2.没有标准,就是最难的

产品经理还要了解技术实现原理,每个团队的技术栈也不一样,不同技术栈所对应的产品设计方案也会有变化。

所以在决定做什么原型设计以及布局之前,产品经理还要调研清楚团队的技术背景,这涉及到技术的沟通,所以也让普通人做产品经理非常难,因为你不知道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如果涉及到核心功能连技术细节没有调研到,那么产品设计方案就要全部浪费了。

3.产品迭代的方向和增长的方向不是对应的

产品迭代方向的确可以让产品越来越好用,但是产品的迭代方向并不等于产品增长方向,这是让产品经理最痛苦的。

所以我们会通过一些方法论,比如产品生命周期来确定产品当前的阶段,做好功能迭代的计划。

图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这也就引出另外一个话题:“一个成功的产品,来自于团队的努力,而不是一个产品经理”

这就是比较要命的,因为一个商业化成功的产品是一个综合问题。首先要确定自己解决的场景是核心场景,也是用户痛点。同时还要分析用户的需求是多久的频次、需求是刚需还是非刚需。

涉及到财务、市场规模、商业模式、法律政策等等,所以你可以能够把这些都学会,实际上都要求产品经理有主动推动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大厂的产品经理都会主动去争取资源,入职后自己写自己的KPI,不少人不习惯这样的管理方式,因为这种自我驱动,意味着要首先改变以前工作的思维方式,从被动接受任务变成主动。

通过解决一个又一问题,最终实现产品的商业化,而不是做一个BUG修复。

因此,产品经理薪资待遇为什么这么高,普通的学生很难去培养,这也是一个原因。本次的分享就在这里。

原文:https://www.mspm.cn/zhichang/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