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收录于:杜保瑞教授哲学课堂音频版,文末有惊喜

讲授:杜保瑞

编改:泽 溪

今天我们聊聊一个既深刻又日常的话题——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你有没有想过,除了眼前的生活,可能还有另一个世界在等着我们?

这就是生死问题,也是今天的主题。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很简单。

世间法就是我们在家庭、社会、国家、地球上的日常生活,比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这些。

而出世间法则是关于我们想象中的另一个世界,或者是我们死后的生命状态,甚至是鬼神的存在。

这两套法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两个频道,一个关注现在,一个着眼未来。

说到世间法,我们得提提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

他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自然的、功利的、道德的、天地的四个层次。

最基础的,就是自然的生命,然后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功利境界,再往上是为社会服务的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儒家哲学就是世间法的一个代表。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活人的世界还没搞清楚,就去想死后的事,这不太现实。

所以儒家强调的是用人文理性来处理问题,用仁德的胸怀去服务社会。

法家则更关注国家的维护,他们认为富国强兵是最重要的。

道家老子则讲人际关系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的智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

庄子的哲学就更有意思了,他既讲人间的逍遥,也谈天上的快乐。

他的世间法并不是为了维护社会国家的富强,而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不受束缚。

佛教,特别是原始佛教,提出了阿罗汉的概念,这是一种出世间法的境界。

阿罗汉超出了三界,不在六道轮回之中,他们追求的是自由永恒、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生命状态。

大乘佛教则更进一步,他们追求的是永恒的生命,并且强调要救度众生,不仅仅是人类,还包括动物和其他有情众生。

大乘佛教认为,入世救度是必要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大乘佛教也是世间法。

人间佛教则是更贴近现代生活的一种佛教形式。

它强调的是直接投入人间社会,帮助他人,把世间的美好作为修行的目标。

虽然人间佛教入世,但他们仍然认为永恒的彼岸是最终的归宿。

在今天这个时代,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人们的生活并不简单。

如果我们脱离了社会体制,可能就无法生存得很好。

所以,人间佛教的入世精神非常适合现代社会。

说到底,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关于如何生活的智慧。

世间法的共同价值观是关心他人、利他、服务、奉献,同时礼貌谦虚、努力上进。

而出世间法则更强调牺牲精神,因为他们认为现实是暂时的,未来的生命才是永恒的。

最后,无论是儒家、道家、大乘佛教还是人间佛教,他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无私的奉献。

庄子和原始佛教则更注重超越人间,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

好了,今天的哲学课堂就到这里。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别忘了分享这篇文章给你的朋友和家人。

感谢你的收看,下次再见!

杜保瑞国学课堂社群

专为国学新手打造的知识圈

抱朴讲堂/杜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