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做客远集坊第六十三期活动,以“道家的智慧”为题,结合自己的学术积累和人生体悟,阐释道家的哲学智慧。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主持了本次活动。

主讲嘉宾 王博

王博首先谈到,目前人类正处在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各种新兴科技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但越是在这样科技的时代,越不能忽略人文的价值。世界是靠两个轮子驱动的,一个是科技,另一个是人文。人文是对于人的关怀,需要瞻前顾后,从历史和现实中发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智慧。他用了八个字来描述目前所处的时代“未来已来,过去未去”。王博强调,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智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道家就是多元之中重要的一元。

何为道家?王博引用了一些历史上比较经典的关于道家的描述,如庄子的“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司马谈的“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在此基础上,用五个关键词:尊道、贵德、守黑、留白、达生,介绍了他对道家智慧的理解和概括。

尊道

王博谈到,要理解道家之道,核心是一个“无”字,关键在有和无的关系。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更进一步:“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王弼主张:“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并给出了清晰的论证。在道家看来,任何的有都是有限的,只有无才能生成和包容世间丰富而差异的万物。

“有生于无”的道理首先是在经验世界中发现的,一个屋子之所以能作为教室,因为它是空的。这被老子概括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世界既有实的方面,也有虚的方面,这是一个对立,但对于道家来讲,对立的事物之间是相通的。譬如“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有无是相生的,这奠定了道家智慧的总基调。道家把重心落在了无上面,根据有无相生的法则,对无的肯定才能把有的世界肯定下来。

贵德

德和道不能分开,德是道的内在化和具体化,内具于心,外以应物。老子的书称为《道德经》,可见道和德的重要性。王博通过老子关于德的诸多说法,如道德、玄德、常德;上德、下德等,介绍了道家对“德”的理解。

首先是道德,庄子说,“夫虚无寂寞恬淡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虚无、恬淡,寂寞,无为,这都是道德的呈现。对于玄德,老子的理解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万物生长发育,道并不主宰。关于上德,老子描述为“无为而无以为”,所谓无为,是为的一种方式,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而为,不违背事物的本性和规律,呈现出自我节制的精神。

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家的“德”,王博引用了老子“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之说,恒无心,才能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的心就是我的心。不是从我出发,而是从世界出发。这种态度,其实就是老子和道家反复强调的柔弱,在道家看来,坚硬的事物易损,而柔弱的事物反而能长久。

主讲嘉宾 王博

守黑

“守黑”一词出自《道德经》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其中的“为天下式”,是指可以让人们遵循的法式。道家特别喜欢“玄”字,《道德经》第一章就谈到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指的是幽暗不清的状态,有似于混沌。在混沌中,万物的分别变得模糊了。

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为例,人们通常根据某一个标准判断美丑善恶,道家则对这种标准提出了质疑。我们根据什么确立了这个标准?我们真的拥有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吗?在这种反思之中,道家提出了无知之知。无知之知是对标准或标签的破除,以呈现和肯定丰富多彩的世界。

留白

留白是与中国艺术息息相关的一个词语,尤其是对于中国画来说,留白是非常重要的。如宗白华所说,空白处并非虚空,乃生命流动,灵气往来之所,有留白才有余地,才有灵动的空间。庄子说“虚室生白”,这个白是一种光明,这是无知之知带来的一种光明,虚室则指的是虚境的心灵。庄子特别讲到心要虚,虚之后会生出一种光明,这种光不是光明四射的光明,是一种节制而收敛的光,是一种考虑到他者、他人和世界的一种光,不是自我中心的光,是“光而不耀”。

留白就是给万物和世界留下自主的空间,对于道家来说,把留白表达得最为彻底的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道并不主宰万物,而是顺应万物之自然,“在方则法方,在圆则法圆”。

达生

说起道家,总是与对生命的关怀和体贴分不开。“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如果真正理解生命的话,就首先要理解生命的不得已处,生命的无可奈何处,要知道哪些是人所不能决定的东西。“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也不能决定自己的死亡,这是命运的领域。但我们可以决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灵,心灵就是我们的道场,道的展开之所,也是生命的自由展开之所。

王博认为,有三种意义上的生存,一是时间中的生存,生老病死,是人力不能控制的领域;二是物役的生存,人成为外在事物的奴隶,形为物役,心为形役;三是体道的生存,在领悟到世界本原之后,按照自己的性命之情来生活,不成为外物或他人的奴隶,“自适其适而不适人之适”。

总结说来,道家从有形的世界中发现了无形的世界,高处着眼,大处起议,空处落笔,淡处措想。同时,道家的思想玄远而不离日用,通透而应变随时。在中国文化和哲学中,道家提出了超越气力和伦理的新方向,期望一个万物共生并育的世界。

阎晓宏主持本次活动

阎晓宏在总结发言中谈到,王博教授在80多分钟的时间中,用五个关键词阐述了道家的道,阐述了道家的智慧。聆听之后感觉道家的智慧是大智慧,有豁然开朗之感。他认为,从思维的深度和思辨性、理性上来讲,本期讲座在“远集坊”文化讲坛历次讲座中,是非常高和非常强的一次。听者应从王博教授的讲座中,体悟到追求智慧的努力方向和动力。

活动现场嘉宾合影

75.3万人通过腾讯、爱奇艺、抖音、快手、百度、搜狐、网易、优酷、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观看了本次活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