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乐游原》

——李商隐[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我感到心情不适,于是驾车登上古老的乐游原。

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时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傍晚时分驱车登上乐游原,欣赏夕阳美景时的心情。

乐游原位于长安东南隅,为全城最高点,也是长安古原。它原为秦宜春苑,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于此修乐游苑。武则天长安年间,太平公主在此建亭阁。唐人尚游览, 此地便再次成为长安的一大游览胜地,每逢正月晦日、三月三、九月九,长安士女,云集于此,盛况空前。登高望远,长安城尽收眼底,北可望滔滔渭水,南可眺巍巍终南, 还可以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杜甫曾写有《乐游原歌》,其中有句云:“乐游古园凡崒森爽, 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展现了乐游原上的热闹景象。李商隐此诗所描写的黄昏登乐游原,也许只是他个人某一次具体的经验,但是却代表了他个人的审美经验模式,甚至可以反映整个晚唐诗人的时代文化心理。黄昏是夜的前奏,不管愿意不愿意,黑夜的降临又将结束了一天:黄昏也是回家的时候,热闹的乐游原该是人烟散去、一片冷清了。而诗人此时“意不适”, 他要怎样消解心头的郁闷呢?那就是“驱车登古原”。黄昏,引发了他的感慨:寂寞,却不需要知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怎样的惆怅呢!夕阳西下,余晖满天, 美好的一天又不得不结束了。这里有对过去的留恋、对失去的无可奈何、对消失过程的敏感和惋惜,还有无法言说、不必言说的孤独和寂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诗透露出一种沉重的晚唐气息。大唐王朝就像一艘巨轮,它曾经的壮美、崇高激起了人们无限的热情和期待; 当其分崩离析的时候,掀起的就不仅是海中的拍岸惊涛,还有人们心中长久的波澜,惊愕、悲伤,继而迷惘、绝望。李商隐不仅亲眼观察到,而且无可奈何地亲身体会到这样一艘巨轮的腐朽与沉没。黄昏逐渐结束了一天的光明和喧嚣,迎来了黑暗和沉默,这样的情景和他心头的社会感知不是异曲同调吗?怎能不引起他特别的爱好和共鸣呢?他对黄昏之美的发现和偏爱,正是时代的折光,也是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折光。从中还能发现诗人对生活的殷切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执著和眷恋。他们对孤独、凄清、萧条的沉湎,展示了作为人类良心的知识分子,在面临时代与个人的双重苦难之时,所表现出的可贵的人格光彩:忧患意识、独立思考,而这是最珍贵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力量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