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以往的“讲练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样态。本期专题邀请了众多教研员和一线名师共同研讨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并且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实际案例。
当前,在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实践中,存在课程对项目式学习的约束、项目式学习对教师的挑战、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局限等困境。因此本文提出,信息科技教师要理解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价值意义,通过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变式实践,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研修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来突破困境,从而促进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践,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信息科技课标”)倡导真实性学习,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应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近年来,项目式学习成为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理念的重要学习方式,信息科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与探索。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信息科技课程对项目式学习的约束、项目式学习对教师的挑战、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局限等,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项目式学习促进信息科技课堂学教方式变革、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关键所在。
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价值意义
项目式学习是基于课程标准,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深入、持续的实践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促进信息科技课程的有效实施,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为导向,基于学科核心概念,关联学生的数字生活经验和现实社会信息科技应用场景,创设真实的学科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驱动性问题,立足学科知识原理,经历运用学科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学科实践的持续探究中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促进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
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困境
1.信息科技课程对项目式学习的约束
(1)学习环境的制约。信息科技课程不仅在课程内容上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信息科技学习观,通过社会生产生活中鲜活的信息科技情境所承载的学习项目,使学生在“做事”或“问题解决”中建构模型、锻炼思维、体验责任。
信息科技项目实践对学习环境和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建设支持学生实践探究的信息科技实验室;二是配备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硬件设备和工具;三是提供应用便捷、资源丰富、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然而,虽然当下各中小学都普遍建设了计算机教室,但其缺少活动空间,不能支持学生开展小组实践探究;同时,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或配齐硬件设备、数字化平台、工具、资源等,从而制约了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顺利开展。
(2)对课程课时的依赖。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学习”,学习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的。“课程方案”指出信息科技课程占九年总课时比例的1%~3%。在信息科技常态课堂中,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学习往往需要数周,学习的时间间隔也较长,容易出现遗忘或效果不佳的现象,从而影响项目的有序推进。
2.项目式学习对信息科技教师的挑战
(1)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挑战。教师是项目式学习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执行者,其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项目式学习在课堂中的落地效果。
项目式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对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教材知识体系有深度理解;
二是要理解项目式学习的内涵,明确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要素和实施流程;
三是要改变以往的学教方式,从教走向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建构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然而,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信息科技课标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变化、自身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固有教学模式的转变等,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2)对教学内容体系的挑战。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要求教师从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项目的设计者,以学科核心概念为引领,要将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的设计,将学科学习与真实问题情境相互整合,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持续探究和意义建构。然而,如何融合好学科知识学习线和问题解决逻辑线,是信息科技教师面临的痛点。
(3)对学习组织与指导的挑战。项目式学习具有问题解决的开放性、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项目管理的周期性等特点,对教师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指导要求较高。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要提供支持学生探究的学习支架与资源,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和创造;要在项目推进中组织学生开展表现性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成为项目式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多重身份的转化,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支持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局限
(1)项目式学习的教师研修力度不够。项目式学习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区域主题研修,同时也需要学校在校本研修中持续推动。杭州市滨江区项目式学习校本研修的调查结果显示,区域中有72%的学校一学期开展项目式学习校本研修的次数在3次以下,且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为专家理论知识讲座和案例研讨。可见,区域内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研修次数相对较少,而且仅仅依靠理论讲座难以帮助教师建构对项目式学习的认知。
(2)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优质资源有限。为激发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热情,支持教师的个性化实践,需要给予教师丰富且优质的研修资源。通过对区域信息科技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当下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主要困难体现在缺乏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优秀案例等资源、缺乏硬件保障、缺乏项目式设计和实施能力等方面。
(3)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常态实践经验不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笔者所在区域有56.14%的教师一年仅开展一次项目式学习实践,有接近60%的教师主要在校本课程时间段开展。可见,教师的常态实施经验是不足的。
同时,项目式学习在设计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设计流程使学生在整个项目中像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其次是如何锚定学习目标使得其与驱动性问题和评价保持一致性。
项目式学习在实施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让学习更有效能,其次是如何建立团队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团队合作以及如何运用评价工具评估学生学习。
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突破策略
1.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变式实践
(1)选择合适的项目类型。按照项目化学习所覆盖的学科领域范围,可以将项目式学习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如课堂内外的微项目式学习、学科项目式学习、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超学科项目式学习等。
教师在选择项目类型时,要从学科核心概念出发,重构单元知识结构,以此来判断此单元内容是否适合项目式学习。如适合项目式学习,则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学习环境、资源和课时,以此来选择项目类型,从而突破常态实施经验不足的困境。
例如,浙教版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算法与算法表示”立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身边的算法,理解算法是通过明确的、可执行的操作步骤描述的问题求解方案,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描述算法。
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使用智慧体育应用系统进行体育项目的练习,基于此,教师设计了“运动中的算法”学科单元项目。
又如,浙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秘物联网”旨在让学生学习物联网的工作原理,体验常见的传感器,利用数字化设备和平台进行简易物联系统原型的搭建。
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资源和课时情况,教师围绕单元中的《感知与识别》《常见的传感器》《传感器的应用》三课,设计了“智慧物联教室”微项目。
(2)设计多维项目实践路径。“信息科技课标”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了课程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不同的内容模块具有不同的课程性质。
针对不同项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从中挖掘学科知识蕴藏的学科思想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设计具有学科性的项目实践路径。
例如,“运动中的算法”项目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沿着计算思维的实践路径即问题界定—抽象建模—算法设计—验证优化—迁移运用的学习逻辑开展项目探究;
“智慧物联教室”项目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沿着原理探究的实践路径即场景分析—原理探究—迁移应用的学习逻辑推进项目。
(3)注重项目评价与反馈。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结果做出判断。它是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关键要素,可以围绕项目本身和学习者两个维度设计,项目本身要关注项目过程和项目成果,学习者要关注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
在项目式学习中,评价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教师可以依据项目推进的不同时期或应用场景来展开评价,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过程性的反馈和指导,引领项目推进,促进学生在反思中发展高阶思维。
例如,在“智慧物联教室”项目中,教师设计了两份评价量规:一是指向项目过程的整体回顾评价,围绕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体验探究、过程梳理、模型制作、展示完善六个维度展开评价;二是指向项目成果的整体评价,围绕方案设计、模型成果、现场展示、评鉴过程四个维度展开评价。
2.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研修机制
教师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承担着项目的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对项目的有效实施、推进和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激发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的热情和自信,提升教师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能力,需要从研修目标、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式三个方面建构项目式学习的研修机制。
(1)明确研修目标。首先,教师要意识到项目式学习在学科育人中的价值意义,对项目式学习有认同感;其次,要理解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核心是“学习”,是转变学教方式的重要抓手;最后,要用系统观去思考学科课程与项目式学习的关系,打破原有思维边界,做好学科学习与真实问题解决情境的整合。
(2)重构研修内容。为提升教师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和实施能力,可以将研修内容拆解为“学科核心概念建构”“项目式学习关键要素”“项目案例的解构与迭代”等。其中,项目式学习关键要素主要包括驱动性问题、核心任务、支持性活动、支持性工具、表现性评价等。项目案例可以包括项目简介、驱动性问题、核心概念、学习目标、预期成果与评价、项目日历、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成效及反思等维度。
(3)创新研修方式。研修以教师为主体,项目式学习要注重“做中学”和“研中学”。“做中学”是让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践反思,加深对项目式学习的理解;“研中学”是引导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团队研修的方式提升项目式学习的专业能力。
在研修方式上,可以采用要素拆解式、问题解决式、微型研究式、实战演练式等方式展开;在研修空间上,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基于长程研修的项目式学习教师挑战赛,从而破解原有的研修方式,满足教师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3.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保障机制
(1)建构支持教师项目式学习研修的优质资源。为支持信息科技教师的自主学习和校本研修,针对教师提出的运用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的需求,可以建设支持项目实践的信息科技学习资源包和优质案例集。
例如,杭州市滨江区教育部门在浙江省教研室指导下,开发了信息科技学习资源包,主要由理论、案例和专题组成,形成了具有学习逻辑的微课程,在课程学习中帮助教师理解项目式学习特征,在案例解析中掌握项目式学习关键要素,在专题分享中深化对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理解。
优秀案例集是基于信息科技教材内容体系,针对不同内容模块、不同年级、不同项目类型的优质案例,帮助教师结构化地理解项目式学习,明晰项目实施的基本流程。
(2)加强对信息科技学科数字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建设。“信息科技课标”倡导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并且明确指出,要重视建设支持信息科技教学实验环境的实验室。
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信息科技实验室的建设,依据课程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资源,从而满足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同时,项目式学习强调真实情境中的学科问题解决,各校要延伸项目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融合校本课程,支持学生的学习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下到线上的跨度,从而凸显项目式学习的育人价值。
结束语
面对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实践中的困境和挑战,信息科技教师要理解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价值意义,提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和实施能力,从而促进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践,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本期专题重要推送
1、(点击跳转至文章)
2、(点击跳转至文章)
3、关注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 | 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困境与突破策略
4、关注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 | 源自学情的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
5、关注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 | 素养导向的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实践
相关推送
本文作者:
洪优萍
浙江省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研究院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7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洪优萍.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困境与突破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07):9-12.
欢迎订阅
点击图片即可订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