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士族”和“士”不是一回事。

“士族”,是个“专有”名词,特指东汉以后逐渐形成的,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的“世家大族”,亦称“世族”或“势族”。

《晋书.许迈传》曰:“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宋书.恩倖传序》云:“郡县抟史,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

也是在东汉以后,非“世家大族”者,称“庶族”或“庶民”。

还是《宋书.恩倖传序》:“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所以,“士族”和分封制没任何关系——从西周分封算,前后差着大约一千五百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士族”形成于东汉中后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皇权的衰微。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宦官擅权、豪强自重,一方面使东汉皇权风雨飘摇,另一方使权臣和大地主们迅速坐大。

其次,始于西汉的“察举”选材制度,到东汉完全变味。

那时,“考试”无足轻重,“举荐”才是根本。

王充在《潜夫论》中说:“察举”“既不能昭练贤鄙,又劫于贵人之风指,胁以权势之嘱托,请谒填门,礼贽辐辏。”“察举”完全成了权臣贵族和大地主的出名进仕之路。

再次,皇权式微,无力掌控经济,于是世间财物特别是土地,大多落入权贵豪强之手。

这是“士族”迅速崛起的重要经济原因,同时也使最广大的农民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东汉末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黄巾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东汉以后的所谓“士族”,即谓有别于“庶族”的豪门——不仅指包括家族累世位居高官的“世族”;亦指家有权势且掌有巨财的“势族”。

曹操于曹丕,曾试图改变东汉末年的这种局面。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曹丕称帝后实施“九品中正制”。这些措施,尽管有过些微作用,但已经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历史大势。

一俟司马氏三代掌权,完全将最主要的依靠力量,转移到各大世家大族方面,就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是“士族”横行的时代。

《新唐书.柳冲传》记述了南北朝士族大姓的状况,其曰:“过江则为侨姓(按:指南逃避乱的北方士族):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按:指吴国旧地贵族):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陆、源、窦首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唐开国的杨家和李家,其实也是士族。

但到了唐朝,原有的“士族”势力开始衰微。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奈,又有新起的“藩镇”军阀取而代之了。

于是,宋朝吸取唐朝教训,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军阀不可能坐大了,但军队战斗力也大大下降了,以致抵御外侮屡战屡败。

说到这里,对本题目的回答可以画上句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周朝的“士”,再另外多说几句。

周朝的“士”,首先是“官名”。

《礼.王制》说:“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这是说,在诸侯这一级下面还有这五等,其中有三等是“士”。

“士”,还可以是掌管刑罚的官员。

《书.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帝舜任命皋陶担任掌管刑罚的官,官名叫“士”。

正因为“士”是官吏,因此才有“士民”的说法。

《诗.大雅.瞻卬》云:“邦靡有定,士民其瘵”。“市民”就是“官民”。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士民”成了“四民”之首。其他三民是——商民、农民、工民。

此时的“士民”,仍然有别于“庶民”,是正在学习做官的人。

正因为这样,那个时候的“士”字的本义,是做“事”。同时,“士”又通“仕”,“仕”也是为周王或者诸侯做事。

所以,说周朝的“士”,是最下层的贵族,当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