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鬼谷信

在这个世界上,相比于灿烂的阳光,人们更恐惧阴森的黑暗。大多数人,其实早就沦为了恐惧的囚犯。

关于恐惧这件事,鬼谷子曾讲过这么一句话: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

相对于,煽动人的快乐情绪,利用人的嗜好行事。鬼谷子认为还不够,他教导我们,还必须要学会利用人的恐惧心理,通过恐吓的方式进行游说。

恐惧与快乐,从来都是打开人心的钥匙。

那么,两者的效用,是否也有高下之分呢。张仪认为,当然有。

说起来,张仪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他总是喜欢狐假虎威。背靠着秦国的势力,到处张牙舞爪,为虎作伥。当年,他为了破坏合纵联盟,去游说另一个超级大国,楚国时,还是不改嚣张跋扈的风格。

面对楚王,他先是,带有挑衅意味的嘲讽楚国,“不与猛虎,而与群羊”。意思是说,楚国不跟秦国这样的老虎为伍,却混在羊群里,跟弱者为伴。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蠢了。

要知道,楚国是,彼时天下唯一能跟秦国抗衡的诸侯国。可是,张仪才不关心这个,输人不输阵,自己怂了,就输了。

楚王不回应,张仪又说:楚国如果不跟我们秦国合作,不久之后,秦军马上就会攻下韩国和魏国。到时候,三个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楚国,进行两面包抄。只要不跟秦国合作,恐怕楚国就危险了。可别怪我没有提前通知。

讲真,我也很讨厌张仪这副狗仗人势,小人得志的模样。需要说明的是,这段描述可不是阿信杜撰的,具体记载在《战国策》里。由于篇幅的原因,阿信就不多展开了。其实原文更惨烈,张仪在游说楚王的整个过程中,多次恐吓楚王。

所以,张仪游说的结果怎么样呢。答案是,楚王当场就怂了,称张仪为,“先生”。并且道歉说,自己是年纪小,不懂事,目光短浅,请张先生再给个机会。这个场景,也同样不是阿信杜撰的。原话是:寡人年幼,不懂国家之长计。

这个事例,只是阿信随手在《战国策》里摘录的。在游说天下诸侯时,吓唬人是张仪的惯用伎俩。如果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偶然,但是次数多了,而且效果显著。就意味着,恐吓是,张仪游说的拿手好戏,是一种精神控制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鬼谷子作为老师,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至于徒弟能领悟到哪一步,就要看徒弟自己的造化了。

从对人性的认知程度上看,张仪和苏秦,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苏秦搞合众联盟,擅长利用人的嗜欲。张仪搞连横联盟,善于拿捏人的恐惧。

如果非要排个高低的话,鬼谷道阿信认为,张仪对人性的了解要比苏秦更透彻。理由是,人们害怕失去,远高于希望获得。比如,让你获得100元的快乐和让你丢失100元的痛苦,二者的关系其实是不对等的。

无论是原始森林,还是社会丛林,人类的第一使命永远是生存。因此,让人类感受到生存威胁的恐惧,永远大于利益的获得。

所以,受到损失的痛苦,远大于获得利益的快乐。理性人在进行权衡利弊时,其实更在意损失。换句话说,如果不在意损失,也就不存在权衡利弊的行为了。

所以,在博弈中,比拼的不仅是谋略,更是对人性的认知,并且能把这种认知转化成,驱动他人行为的源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苏秦和张仪的结局,其实我们并不能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来笼统的概括。因为张仪确实更懂人性。关于快乐和恐惧,利益和损失,到底谁才是第一性的问题。鬼谷子其实给过明确的答案,他说: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

他将躲避祸患的重要性,放在了获得幸福的前面。虽然人们常说趋利避害,实则上是说反了,应该是避害趋利。

所谓孤证不立,鬼谷子生怕我们领悟不透,又补充说,小人易惧也。这里的小人,既指品行不正的大人物,也指身份卑微的小人物。意思是说,小人容易恐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恐吓的方式完成说服。鬼谷子说完这句话,才从利益的角度表达了,贪者易诱也的方法论。

可见,让人恐惧原本就比让人快乐,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二者的应用是有主次之分的。

因为,这世上的人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归根结底是感性的。感性的人会对所见所闻,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绪是恐惧。所以,谁掌握了,别人的恐惧,谁就占据了,博弈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