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年,本来是尚书郎的华歆自荐请求担任下邽令,而在朝廷的任命公布后,华歆却称病没有前去赴任。

原来,当时正是董卓权倾朝野之时,天下大乱,汉献帝被迁都到长安。

当时的华歆,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但天不遂人愿,华歆不得不改变自己计划,为了躲避战乱,他收拾行囊,一度逃到了南阳避难。

这段避难路途的艰辛史书并未记载,但是有个典故,从时间上与此大体相当,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的混乱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典故就是《世说新语》中记载的王朗和华歆共同坐船避难的故事。

华歆、王朗都是一位才高八斗的读书人,华歆年长,两人一见如故,决定结伴而行。这段同舟共济的经历被后人津津乐道。

华歆和王朗共同乘坐一艘船逃亡,希望借助波涛来逃离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

船刚要起锚,忽然又来了一位乘客,看他狼狈的样子,明显也是一位逃难的百姓。华歆见状,内心颇为纠结,他虽同情此人,但考虑到安全和资源,一时难以决断是否应让他上船。

王朗见状大度地笑道:“何必犹豫?船大水宽,本就是为了救人。有我有你,何妨再加一二人呢?”于是,那位百姓也登上了逃难的大船。

然而,好景不长,船行未久,突然一群强盗乘小舟追来,意图劫掠逃难之人。这下子,王朗的态度一变,他急忙提议丢下那位后来的乘客,以便轻装上阵,逃得更快。

但华歆却站了出来,坚定地说:“当初我之所以犹豫,就是担心会有今日之紧急局面。既然我们已经允许他上船,就应当同舟共济,怎可因一时危难而抛弃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船上的经历,不仅考验了两人的智慧与勇气,更显露了他们的人品。华歆有着责任担当,王朗本来大度却突然转变成小人,成为了后世评说两人孰优孰劣的判定标准。

不过,危急时刻对人性的考量并不能看清人的全貌,不足以完全评定他人。二人后来都成为了魏国重臣,可见二人都是有着过人品质和才学的。